第一百七十四章 龙骨水车(重写版) (第1/2页)
公子卬喜滋滋道:“灌溉渠建成后,还需要打造提水的工具,我这里有龙骨水车的图纸。若数户人家共用一车,则可以大水漫灌田亩,滋润小麦。”
龙骨水车后世号称应用最广泛的农用水车,从外形上观之,好比是袖珍版摩天轮,构造原理及类风车,可手摇、脚踏、畜力拉纤、风力驱动、或是水力推动。
由于冶炼钢铁和链条制备的科技树尚未被点亮,采用木制龙骨叶板的龙骨水车就是公子卬能想到的最实用的提灌工具。
在矩形的长槽内,龙骨叶板传动力道,足以使得渠内的水源被搬运到较高的田地中。
“此车省力轻便,两个成年男子就足以搬运,数户共用,足以令十口之家能多开辟新地,而不止于百亩之数。”章恺对公子卬剽窃的发明赞不绝口。春秋时代,灌溉主要是依赖桔槔。这种商代发明的、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汲水工具,所用不过是木架与石块组成的简陋杠杆。
在农业兴盛、国民开智的齐国,那里的农人还会使用轱辘,利用手柄摇转能提水于低处。
公子卬又道:“若是光大水漫灌,而缺乏排碱渠道,则良田也会日趋退化成盐碱地,故而我还设计了排水渠。”
说完,他又得意洋洋地取出另一份图纸。
不同于灌溉渠,当章恺听说还要挖一套排碱渠,就无法理解。
人类很早就觉醒了种田的技能,懂得如何分辨好田与坏田,但是习得如何把坏田改造成好田的手段,还要历经两千年之久。
“不知道子乐(章恺的字)有没有见过有些地,会起一层白白的霜?”
章恺虽然不似公子卬这样的未来人,知道什么是盐碱,但毕竟是开拓过的农业专家,他点点头:“那些地段基本上种什么作物都要奄掉。”
“那是因为土里有太多的盐分。如果野人们不修建排碱渠的话,大水漫灌的肥田没个一两年就要变成那种结成’白霜‘的烂田了。”公子卬常常逛B站的科普栏目,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因为土壤的盐碱化,很快文明就落寞了下去。若是治理不好盐碱,那长丘难逃前车之败。
“好端端的,土地哪来的盐,又没有海水贯入田里,怎么会被盐坏了地?”章恺质疑道。
“子乐打过井没?”
“使人打过。”
“敢问井水的味道是什么样子的。”
“那就要看打的井在哪里了。有的井打得浅,出的水咸,甚至有的涩得不能下咽。有的井打得深才出水,出的水清冽可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