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七章 把根留住 (第2/2页)
“那边就是学校有啥好看的呀?”
昨天他们已经去看过了,那个吊桥还怪好玩,走在上面边上的铁链子晃来晃去。
大概也就她这样觉得好玩,正常头一次走吊桥的人都紧张的要死,总感觉那个桥上的铁锁不够结实,要掉下去了一样。
周汉青道:“爷爷想去看看。”
说完问她:“阿茶,咱们在城里买处房子,你觉得咋样?”
“啊?在城里买房子啊!那个要很多钱吧?咱们家没有钱啊!”
“有钱。”周汉青边咳嗽边道:“有钱,爷爷给你攒着呢,买处房子,上学的时候能住,回头以后找对象的时候还能给你当嫁妆。”
县城里面的房子这会儿价格不高,但是也不容易买。
高青阳能找到这个地方是废了功夫的,也是他运气好。
因为钢厂和纺织厂都有自己的子弟学校,所以县城里面但凡家里有职工的人家孩子都在子弟学校上学。尤其是钢厂,那边有初中,只要职工的子女能在里面顺利上完初中那就能安排工作。所以都打破头的往里面挤。
所以原先的县一小就显得落魄了,一个县城的小学跟九江公社那边的小学也没差,显得格外的萧条,所以附近的房子就没有别处那么紧张,稍微好找一些。
高青阳找的这处是两家连脊的房子,中间隔着一堵墙,把原先的大院子一分为二,三件青瓦正方,边上的灶房还是石板房,常年没人住没有人气的缘故,看上去有些破落,与一墙之隔的房子同样的格局但是差别实在明显。
但不管是地段还是价格,周汉青都觉得挺好。
这会儿山里面的人日子都清苦,好些一年到头给队上找补的,吃都不够吃,一家老少都养不活,哪有那闲钱,哪有那想法来城里买房子。
所以,想要城里的户口,就没人想过从买房子这边来解决,而是一心想着家里的娃儿争气能考上高中能找到工作进厂当工人,以后就是城里人了。
因为这个房子的事情,周汉青在县里一直呆到初十,这才跟阿茶一起坐上回九江公社的班车。
回去的时候除了铺盖卷以及来时带的那些东西,阿茶怀里抱着的红漆牡丹花铁盒子里面还多了一张房屋产权证明。那张纸上面,写的是她的名字。
也就是说,她在公社还有一年半时间,只要考上县高中,她就不用再回队上来。
周汉青答应过她,考取高中之后就跟她一起去县里面。
但是老爷子的粮食关系和户口是要留在队上的。
因为他的根在那。
他的爹娘,他的媳妇,他的儿子都葬在那里,他百年之后也要跟他们一起。
农历正月十六学校开学,二月十二,高青峰背着自己的换洗衣裳跟着征兵的队伍走了。
他走的那天,周正全站在生产队的仓库边上看了好久。
当兵啊,其实他也想去,但是他走了家里咋办呢?小白菜还小,自己走了她咋办呢?
一年半的时间说快也快,但是对于阿茶来说无疑是相当的难熬。
周汉青大病了一场之后精神头越发的不好了。尤其是在周成发的老爹周汉勤去世之后他就开始有些糊涂了。两个人欠着队上的口粮,吃着救济粮,靠着自留地靠着家里的几只鸡艰难度日。
队上说啥的都有,像陈春芳,次次开社员大会闹的不得了。毕竟他们家这两年把欠队上的钱都还的差不多了,不用吃救济粮了,能挺直腰杆做人了。
但是她那几年吃队上救济粮的时候过的是啥日子啊,凭啥周汉青这么安逸。吃着队上的救济粮,还有个上学的,还想供个高中生出来,凭啥啊?
不过她再咋闹都起不了啥作用,阿茶在学校听不见,周汉青很少出门,耳朵还有些聋了。
阿茶给队上打了欠条,写了保证,然后除了爷爷的身体跟自己的学习,其他她啥都不关心了。
她现在就是在走独木桥,就这么一条路,她已经走到一半了,她不敢马虎半点。
七四年夏天,期末考试结束,县高中的录取通知书送到了大队,拿到了阿茶手上,爷俩都松了一口气。
除了他们,高明远俩口子也高兴的很。
既然考上了高中,那就要到城里去上学了。县城离这边太远,又是坐车又是走路的饿,放礼拜就不可能再回来,能回来的就只有寒暑假。
所以,阿茶就开始做准备,打算要搬去城里了。
城里虽然买了房子,但是他们爷孙俩的户都还在这边,粮食关系也还在这边,所以,除了高青阳,就高明远两口子都不晓得,队上这吃救济粮的爷孙俩竟然也是在城里有房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