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莹电子书www.ibingtxt.cc

字:
关灯 护眼
冰莹电子书 > 东汉之布衣天子 > 第二十三回 危机四伏新室颓 四面楚歌王莽悲

第二十三回 危机四伏新室颓 四面楚歌王莽悲 (第2/2页)

不如我们将计就计,你现在就立即动手,杀掉皇帝使者,率领军队,突然袭击,突进皇宫,杀皇帝一个措手不及。只要劫持了皇帝,那就大功告成了。”

大司马董忠,却不以为意,拒绝听从护军王咸的建议说道:

“护军大人:

我们的谋划,极为机密,怎么可能泄露呢?况且,符命图谶上所说的日期,都还未到,怎么能够擅自提前采取行动呢?

护军大人,我这个大司马,都不害怕担心,你们做属下的,究竟在忧虑担心什么呢?”

大司马董忠,一意孤行,直接拒绝了司马护军王咸的建议。护军王咸十分遗憾,直截了当地警告大司马董忠说道:

“大司马大人:

所谓兵贵神速,兵不厌诈,恐怕我等,将会因司马大人的犹豫迁延,送掉大家的性命。”

大司马董忠,依然拒绝接受护军王咸的意见,并怒斥护军王咸、催促护军王咸道:

“护军大人:

此等大事,儿戏不得,必须万无一失,不是你等不识大局的属下,能够仓促决定的。

本司马决定,立即跟随使节进宫,去拜见陛下。

举义之事和起事时间,本司马将与国师,卫将军等人,详细研讨确定,不能够擅自提前行动。

你去寻找国师和卫将军大人,跟国师和卫将军大人约定,我们在宫中的大臣官署里会合。

拜见皇帝以后,我们再与国师和卫将军大人讨论,派兵进攻皇宫的详细措施和具体时间。”

临行之时,大司马董忠,特别小心谨慎,语重心长地叮咛自己的部属护军王咸道。

护军王咸,无可奈何,只好亲自前去,通知国师刘歆和卫将军王涉等人,前往大臣官署,与大司马董忠会合。

然而,悔之晚矣。王莽得到密告,已经率先果断采取了行动,派军铲除叛逆,擒拿大司马董忠、国师刘歆、卫将军王涉等人。

大司马董忠、国师刘歆、卫将军王涉等叛乱首脑,不知道密谋已经泄露,相继落入王莽的陷阱,毫不防备地进入未央宫的大臣官署,等待皇帝召见。

王莽见大司马董忠、国师刘歆、卫将军王涉等叛乱首脑,并无察觉,稍稍安心。

王莽急忙下旨,命令自己的亲信,侍中王望、鹊恽等大臣将领,率领忠实的亲兵侍卫,前去未央宫的大臣官署,收捕大司马董忠、国师刘歆、卫将军王涉等人,责问他们的叛逆之罪。

到了大臣官署外面,侍中王望、鹊恽等大臣将领,见大司马董忠、国师刘歆、卫将军王涉等叛乱首脑,并无防备,大喜。

侍中王望、鹊恽等大臣将领一声令下,侍臣肉墩等宫内太监和卫士们,立即拔出刀来,严密围住官署。

然后,王望、鹊恽带领武士们,闯进官衙,准备把大司马董忠、国师刘歆、卫将军王涉等人抓住,押送到诏狱,进行审讯。

国师刘歆、卫将军王涉等人,见武士们涌进官衙,知道大事不好,反叛计划已经败露,抵抗无益,只好束手就擒。

大司马董忠,武艺高强,号称万人敌。见反叛的密谋败露,董忠自知大祸临头,不愿受辱,立即拔出自己随身携带的佩剑,想要抹脖子自杀。

侍中王望,见势不妙,畏惧大司马董忠,将要奋力反抗,急忙传告侍卫太监和武士说道:

“诸君:

大司马大人,将要造反作乱。立即上前,去抓住董忠,不要让董忠逃跑出门,去召集自己的部属军队。”

侍卫太监和武士们如临大敌,立即拿起武器,奋勇向前,格杀董忠。

武士们刀剑齐下,将大司马董忠,当场斩杀。

大司马董忠,当场被杀以后,大臣官署里,顿时血流遍地,乱成了一片。国师刘歆、卫将军王涉等人,委顿倒地。

大臣官署里的大臣将领,见董忠当场被杀,顿时恐惧不安,惊慌四散。大家惊恐不安地,互相传告消息。

那时,正在演武堂中,负责训练官军将士的大司马董忠的部属,护军王咸等将领,闻听大司马董忠等,被武士囚禁的消息,知道劫持密谋泄露。

护军王咸等将领,立即当机立断,下令部属将士,刀出鞘、箭上弓,涌到郎官衙门之前,想要集中自己的兵力,进攻官署,劫回大司马董忠等首领。

不料,就在此时,王莽的岳父更始将军史谌等将领,已经奉王莽旨意,率领精锐将士,前来弹压,各郎官衙门。

更始将军史谌,率领部属将士,冲上前来,围住司马府将士和郎官。

更始将军史谌发话,警告衙署郎官,以及围攻官署的大司马董忠部下的将士护军王咸等将领说道:

“诸君:

大司马大人,神经错乱,妄图造反,反抗皇帝,密谋刚刚发动,就已被皇帝处死。

难道你们这些人,想步大司马的后尘,前来送死,欲反叛皇帝,被皇帝株连九族吗?

诸位司马府将士,请立即放下你们的武器,放弃抵抗,等待陛下赦免的旨意。”

衙署郎官和围攻衙署的司马府护军王咸率领的将士,见已经被更始将军史谌的将士所围,而大司马董忠,已经当场被杀,群龙无首,顿时泄气,不敢反抗,只好乖乖放下自己的武器,等待朝廷赦令。

更始将军史谌,这一出马,终于阻止了事态的更一步的恶化,防止了司马府将士的反叛。

国师刘歆、卫将军王涉等人,被武士们押到诏狱以后,都十分坦率地,承认了自己一伙,图谋劫持王莽的罪行。

见自己最为信任的大司马董忠、国师刘歆、卫将军王涉等大臣将领,纷纷反叛,密谋劫持自己,王莽暴跳如雷,怒不可遏,想要拿大司马董忠等,来厌胜灾祸,阻止反叛。

王莽于是下旨,命令虎贲武士,用斩马剑,剁碎了大司马董忠的尸体,然后用竹器盛着,拿出宫外,公开示众,传告京师常安的官吏百姓说道:

“布告官吏百姓:

反贼出来了。请大家看看,盗贼叛逆的悲惨下场!”

看见已经被剁碎了大司马董忠的尸体,西京常安的官吏百姓,士大夫们,无不战战兢兢,惊恐不已。

王莽深知,如今京师的人心,已经动摇,安定人心非常重要。王莽立即下旨,颁布大赦令道: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叛贼董忠等,辜负皇恩,背叛君王,实属大逆不道,不可饶恕。而大司马下属的官吏,被叛逆董忠迷惑,参与谋反,是被迫所为,不予追究。

兹下诏,军官士卒中,被叛贼董忠所蒙蔽,参与董忠谋反,但还没有被朝廷有司发觉的人,也在赦免的行列,既往不咎。”

王莽的圣旨颁布,京师人心,稍稍安定。

然而,王莽对饱受自己信任的大司马董忠等人,对自己的背叛,恨之入骨,庚即下旨道:

“叛逆董忠等,身为大司马,饱受皇恩,却带头背叛皇帝,实属万恶不赦之辈,务必斩草除根,除恶务尽。

兹下诏,逮捕叛逆董忠家族的所有亲人子弟,株连九族,用浓醋、毒药和小刀子、棘条子合成一穴,埋葬这伙叛逆,以警告那些背叛君王的大逆不道之辈。”

国师刘歆和卫将军王涉,见劫持王莽的阴谋败露,知道大势已去,了解王莽个性品行,无法求得王莽饶恕,感叹下手太迟,后悔不已,也都在囚禁的地方,畏罪自杀了。

王莽得到报告,怅恨不已,对亲近侍臣肉墩说道:

“肉墩啊:

国师是朕的老部下,儿女亲家,卫将军是朕的至亲,宗室子弟,想不到两人,居然会背叛君王,对朕不利。真是知人知面不知心,令朕惋惜哀叹啊!朕一定要将叛逆们的罪行,昭告天下。”

肉墩一听,以为不妥,急忙劝说道:

“陛下:

男奴以为不妥。如果陛下,公开宣布对国师和卫将军的惩罚,岂不是暴露,陛下君臣不和、宗室不亲吗?”

王莽思忖半响,赞同道:

“肉墩啊,你说得很对!朕一时激愤,思虑不周。”

王莽担心,官吏百姓说新室的内部,已经崩溃、瓦解,所以掩藏真相,没有公开宣布,对国师刘歆和卫将军王涉等皇亲国戚,进行惩罚。

国师刘歆的嫡长子伊休侯刘叠,一向为人谨慎,对王莽死心塌地,忠心耿耿,很得王莽信任。

所以,国师刘歆,一直不敢把自己的密谋,告诉自己的儿子伊休侯刘叠知道,以免儿子向皇帝告密。

所以,国师刘歆死后,王莽没有赶尽杀绝,处死伊休侯刘叠等人,只是下旨,免掉了伊休侯刘叠的侍中、中郎将一职,改任伊休侯刘叠,为中散大夫,以安抚臣属。

然而,王莽此时,已经成为了惊弓之鸟。

自此以后,王莽更加疑神疑鬼,心惊胆战,对部下大臣将领,更加猜忌,不敢交付他们重任。

国师刘歆死后不久的一天早上,天空下着雨,未央宫内,也是雨雾朦胧。

未央宫王路堂白虎殿的大殿外,一座假山旁边,所栽的仙人掌花丛里,突然出现了一个,穿著青衣的白发老头,在哪里神态悠闲地四处闲逛。

未央宫宫中的郎官王锟等人,正在郎官衙署值班。

从窗子里看见,窗外这个穿著青衣白发老头的影子,若隐若现,郎官王锟等都惊恐万分。郎官王锟顿时惊慌失措,大声惊呼起来,大喊同僚道:

“哎呀,诸君,窗外那个人,不是死去的国师公大人吗?难道是国师公受到陛下冤屈,如今显灵了吗?”

王莽十分迷信,听见郎官报告,更加焦虑担心。衍功侯王喜,年纪幼小,一向擅长占卦之术,深得王莽的喜爱,其时正陪侍在王莽的身边。

王莽不安,就对衍功侯王喜等亲信大臣说道:

“诸君:

国师已经畏罪身亡,人死不能复生,怎么可能现身呢?这一定是有奸邪小人,在其中装神弄鬼,蛊惑人心。对于这些制造妖言,以惑众生的叛逆之辈,朕要严厉打击。

衍功侯,你用蓍草,给朕占上一卦,看有什么预示没有?”

王莽口是心非,闻听此事以后,心绪不宁,十分恐惧,就让衍功侯王喜,尝试占卜吉凶

衍功侯王喜,占上一卦,遂警告王莽说道:

“陛下:

大事不妙!陛下你要时刻保持警惕,防止兵灾、火灾之类的惨剧,再次发生啊!”

衍功侯王喜的话,恰好触动了王莽的心事。王莽对衍功侯王喜的回答,十分不满,恼怒地对衍功侯王喜道:

“衍功侯啊,你一个小孩子,什么时候学会了那些,旁门左术、邪门歪道呢?

这哪里是什么国师的冤魂显灵呢?分明是朕的皇祖,先叔父王子侨,要来接朕,登天升仙了。”

衍功侯王喜,猝尔言道:

“陛下龙体康健,怎么就会白日飞升,登天升仙呢?只有人死了之后,才会升天登仙的啊!”

王莽听后,怏怏不乐,厉声呵斥衍功侯王喜道:

“衍功侯,你这一个小孩子,怎么满嘴都是胡言乱语,尽在胡说八道呢?”

但因为衍功侯王喜,是王莽最喜爱的宗室近亲。王莽最终,并没有责罚衍功侯王喜。

从此以后,王莽疑神疑鬼,心里的担心和忧虑,越来越厉害吃饭睡觉,都不安稳了。

到了此时此刻,新莽朝廷的中央军主力已经彻底破灭,亲信大臣纷纷叛离,王莽已经处于,身边无可信之人、无可用之兵、无可取之财的悲惨局面。

面对众叛亲离,大臣将领们在内部,进行反叛颠覆,骨肉老友从内部崩溃的窘迫处境,王莽雄心壮志,顿然消失。

王莽已经没有雄心壮志,去考虑远方郡国的事情了,于是打算,叫自己最最宠信的堂弟大司空王邑,回到西京长安来,跟大司空王邑一道,商量新莽后事。但王莽忧虑大司空王邑羞愧恐惧,不敢返回京师常安,来面见皇帝。

说符侯、五威中城将军崔发,随侍在王莽的身边。

说符侯崔发,十分清楚王莽的心思,和大司空王邑,在王莽心中的崇高地位,遂趁机为大司空王邑说情道:

“陛下:

如今新室人才凋零,人心不稳,新室最重要的,就是安定人心,镇抚百姓。

大司空大人,一向小心谨慎,意志坚定,忠心耿耿,在朝中德高望重。

现在,大司空大人,损失了大军,而被陛下下旨,调回京师任职,臣恐怕大司空大人,会持忠义,而自杀谢罪啊!

微臣建议陛下,应当想尽办法,好好地安慰一下大司空大人,不要让朝廷,再损失这样的将才。”

王莽认为有理,赞扬说符侯五威中城将军崔发道:

“卿言有理。只有爱卿,理解朕的心意。

朕和孩子们,还要依靠王邑,忠心耿耿的辅佐。朕怎么忍心,摒弃大司空大人呢?”

王莽遂下旨,派遣说符侯崔发,坐传车前往东都洛阳,去晓谕大司空王邑道:

“大司空啊:

朕已经年老了,一直没有留下,正妻所生的嫡子,一心想要把国家社稷,托付给你。

希望大司空大人,你不要检讨罪责,自我责备,与朕相见之时,不要再与朕,说到那些已经难以挽回的往事了。”

大司空王邑,见了王莽的圣旨,感动不已,迅速跟随说符侯崔发,赶赴京师常安未央宫王路堂,去拜见王莽。

君臣劫后相见,感叹唏嘘。

王莽下旨,任命王邑,担任大司马,全权处理朝政;任命大长秋张邯,担任大司徒一职,负责政务;任命说符侯崔发,担任大司空,监察百官;任命寿容县人司中苗欣,担任国师,参赞政务;任命同说侯王林,担任卫将军,拱卫宫廷。

眼看着新莽朝政,日益窘迫,已经无法用诈术、权术克服的艰难局面,王莽悲伤与愤怒得,难以自制,时常怨天尤人,叹息天帝神灵的不公。

王莽常常为国家大事,忧闷得吃不下饭,食不下咽。

每天早晚,王莽都只能够勉强吃下,很少的一点鳆鱼(蛤一类海鲜)度日,一反常态地,时常饮酒浇愁。

其他时间,王莽不是在认真阅读兵书,思考军队对策,就是在处理奏章,批阅大臣的建议。

阅读兵法,处理奏章,实在疲倦了,王莽便靠着几案打盹儿,不能上床安枕。

但到了此时,王莽积习难改,依然喜欢搞那些,趋吉避凶,逢凶化吉的小名堂、小把戏。

临到事态最紧急的时刻,王莽还十分痴迷,念念不忘用妖术、诡术,去厌胜敌人。

王莽派遣使者,前去拆毁了,汉朝廷的祖陵渭陵和延陵墓门的屏纲,告诫使节们说道:

“诸位爱卿:

朕当初最大的失误,就是太过仁慈宽厚,没有摧毁,汉室的宗庙社稷,杜绝刘氏宗室的复辟。

如今,国事危险艰难,不要再让天下的蠢夫愚妇,去怀念汉王朝了。”

王莽于是命令使节,派人用墨汁,去涂黑渭陵和延陵墓门的围墙,摧毁汉王朝的神庙。

王莽下旨,改称大汉将军的名字,为“岁宿”,改称申水校尉,为“助将军”,改称右庚,为“刻木校尉”、改称前丙,为“耀金都尉”,以压胜汉室。

王莽又下旨说道:

“执大斧,伐枯木;流大水,灭发火。”

命令新室的臣子们,拿着大斧,去砍伐枯木;流出大水,去淹没残火,以消除汉室的影响。

就连王莽自己,也非常清楚,自己所玩的那一类,多得无法记载的愚弄百姓、维系天下人心的小把戏、小伎俩,已经对巩固他的新王朝,没有任何的裨益了。

此时,新王朝人心尽失,大势已去。

王莽的这些压胜汉王朝、笼系人心的举措,完全是瞎子点灯,白费蜡,徒劳无益了。

就连西部边陲郡县,那些一向恭顺,始终效忠新王朝的官吏士大夫,也发生了动摇,开始蠢蠢欲动,欲起兵响应,玄汉王朝,反抗新莽治理,背离新王朝了。

新室在全国的统治,已经无法维持,很快就将在全国崩溃。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