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回 危机四伏新室颓 四面楚歌王莽悲 (第1/2页)
更始帝元年(公元23年)七月,正当赤日炎炎,酷热异常的盛夏季节。
玄汉行宫宛城,玄汉朝廷君臣,还在大摆宴席,昼夜宴乐,庆贺汉军大捷,忙着筹办破虏大将军等大臣将领的婚礼寿礼,喜气洋洋,热闹非凡。
而新王朝京师长安,却是另一幅场景。
西京长安的大臣将领,官吏百姓,都已经知晓,官军在昆阳,宛城惨败的消息,知道新莽大势已去。官吏百姓士大夫们,内心焦灼不安,不知所从,都处于极度的恐惧与担忧之中。
闻听南阳玄汉王朝,势力强大,已经占据了天下大半郡县,玄汉大军前锋,已经逼近东都洛阳的消息,高高在上的汉朝廷君臣,也无法再装模作样,假作镇定了,也一个个惊慌失措,手足无措起来。
昔日踌躇满志,雄心勃勃的大新王朝皇帝王莽,眼见新王朝官军溃败,众叛亲离,内外交困的局势,内心格外焦躁忧虑,雄心壮志顿消。
玄汉王朝的讨莽檄文,此时已经传送到了西京常安。西京常安官吏百姓,见到玄汉王朝发布的檄文,更加惶惶不可终日,如同世界末日降临。
在讨莽檄文里,玄汉王朝指责王莽犯下的一系列滔天罪行,指斥王莽,以下犯上,杀害大汉君王,毒死了大汉孝平皇帝,罪恶昭彰,天人厌之。
闻听玄汉王朝的指责,王莽更加忧虑担心,深恐众叛亲离。于是,新王朝君臣,急谋对策,欲孤注一掷,与玄汉王朝对抗到底,阻遏玄汉军队,攻入两京。
为了笼络人心,表明自己的无辜和清白,王莽利用尚存的新王朝皇帝权威,专门集合新莽王朝公卿以下大臣,到未央宫的王路堂,查看当年,王莽未雨绸缪,提前留下的证据。
王莽满脸泪流,痛哭流涕,亲手打开铁锁已经锈迹斑斑,珍藏有重要文书的那个柜子。
王莽命令侍从肉墩等亲随,把当初孝平帝病危之时,自己预先所作的,请求为孝平帝解除疾病、保全皇帝性命的策书,展示给文武大臣们观看,以表明自己,忠于大汉孝平皇帝的心迹。
王莽还吩咐亲信侍臣肉墩,把当初明学男爵张邯,上书称道他当政时的美好德行,以及显示符命的信物,交给文武大臣观看,以坚定文武大臣,效忠新室君王的信心。
然而此时,新莽大势已去,已经人心尽失。没有谁,再愿意相信,王莽欺世盗名的宣传了。
大臣们沉默冷对,不发一言,没有人出面响应。
眼见此情此景,王莽更加不安忧虑,于是鼓动三寸不烂之舌,蛊惑欺骗大臣们说道:
“诸君:
你们不要看宛城盗贼,猖狂一时,就心生胆怯畏惧之心。
朕受天帝神灵护佑,祖宗英灵关照,顺应天心民意,符命图谶已经明确载明,有书为证。
朕见多识广,通晓圣贤典籍、符命图谶,深知天命归属,还在新室。新室三千年的江山社稷,已经呈现在黄历之中,并没有哪个凡夫俗子,野心勃勃的妄人,能够轻易改变的。
依朕看来,玄汉恶贼,赤眉群盗,不过是一群混世魔王,前来扰乱朝纲,考验朕的治理罢了。
虽然玄汉恶贼,赤眉群盗,猖狂嚣张一时,最终定会灰飞烟灭,土崩瓦解,新室将会拨乱反正,重归天下太平。
《易经》典籍之上,不是明明白白地载明道:
‘伏戎于莽,升其高陵,三岁不兴。’此为明鉴,不是朕的虚言欺诳。
典籍上圣贤的意思就是说,盗贼把军队,埋伏在茂密的草丛之中,登上高大的土山,向远处瞭望,也不敢前进,直到三年之久的折腾,都不能兴起吗?
诸位爱卿,这岂不将南阳玄汉那帮盗贼的结局,昭示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吗?
‘莽’就是朕的名讳,‘升’就是指刘伯升那个首倡反叛的恶贼的贱号,‘高陵’,就是指前高陵侯翟方进,那个叛逆欺君的儿子翟义。
圣贤典籍上面,不是已经明明白白在说明,恶贼刘伯升和翟义这群混世魔王,在新皇帝英明治理的时代,要想逆天行事,建立地下武装,反叛朝廷,最终一定,会死于内讧,或者被官军消灭,他们终究是不能成功的吗?”
听了王莽牵强附会的解释,文武大臣慑于王莽残存的淫威,不敢明言反对,只得群情振奋地山呼“万岁”。
王莽眼见群臣声援,大为得意,觉得自己的欺骗宣传,收到了显著成效,稍稍安心,又心生一计。
王莽于是暗中下旨,命令新王朝函谷关以东地区,依旧忠于新王朝的郡县官吏,专门用囚车,快马加鞭,传送几个当地的重刑犯,押解到京师常安示众。
囚犯们被押送到京师常安以后,王莽命令狱吏,将囚犯们割去舌头,五花大绑,然后写上刘縯、王匡、王凤等天下闻名的汉军首领的名字,押到常安街头斩杀示众,趁机欺骗长安民众说道:
“布告万民:
这就是刘伯升、王匡、王凤那几个率先作乱的绿林叛贼的首领,如今已经被官军擒获,传送到常安示众。
盗贼余众,很快就会被官军扑灭,请大家不要惊慌不安。
如果造谣生事,妖言惑众,蛊惑人心,朝廷定将严惩不贷,以叛逆罪论处。”
常安官吏百姓,震恐不安,噤若寒蝉,不敢私下议论,盗贼首领是真是假。
但纸包不住火。
不久,出生关中的中央军溃兵将士,终于逃回了关中,回到长安三辅。
官军百万大军,在宛城、昆阳相继惨败的确切消息,还是迅速传到了西京常安、东京洛阳,弄得天下皆知。
那时,跟随大司空王邑、大司徒王寻一道,出征南阳诸地,战死沙场的常安官军子弟的家属,悲痛欲绝哭声震天,集中集合在未央宫前,向新王朝君臣,哭诉将士的阵亡,请求朝廷抚恤。
西京官吏百姓,终于彻底了解了事情的真相,知道那些被官府处斩的盗贼首领,都是囚犯假冒的。
玄汉军队,不仅没有被官军剿灭,而且日益强大,战无不胜。并且,玄汉军队兵势浩大,所向无敌,已经逼近了东京洛阳。
到了此时,常安的官吏百姓,更加清楚,新王朝已经日暮西山,大势已去,无力回天了。
不仅仅是西京常安、东京洛阳的官吏百姓,人心尽失,大家的恐惧忧虑,不能够遏制,下层官吏百姓纷纷设计,欲想尽千方百计,保全自己和家族人众的性命。
就是新王朝的大臣将军,也对王莽的新王朝,彻底失去了信心,开始谋划自保之策。新王朝的大臣将军,甚至背着王莽,秘密地与汉朝廷当中的亲朋好友进行联络,准备伺机向汉朝廷归降。
新王朝的卫将军王涉,也是新莽宗室子弟,一向信任西门君惠等法术师(法术师),一直在家里供养着西门君惠等术士,对西门君惠等术士,言听计从,十分宠爱。
卫将军,实际上就是京师长安的卫戍司令。
法术师西门君惠等,神神秘秘,以爱好研究天文地理、符命谶讳而天下著名。
法术师西门君惠,见卫将军王涉,心思动摇,于是把自己对符命图谶的研究成果,与卫将军王涉一道分享,趁机建议王涉说道:
“卫将军大人:
本法师最近查考,符命图谶,发现有‘刘秀发兵捕无道,卯金修德为天子’的话语,夜晚观察天象变异,发现有一颗星,光芒四射,扫射皇宫而过。
据本法师的研究结果,这实际上预示着,刘家汉室,将会重新复兴,重登帝位。
国师公大人的姓名刘秀,就是一个明显的证据,这句符命,岂不是应在国师公大人身上吗?”
“法师言之有理。
本将军也相信‘刘秀发兵驱无道,卯金修德为天子’这句符命,就是应在国师公大人的身上。
法师不要泄露天机,容王某与仁人志士,贤良士大夫一道,商议大事,辅佐国师公,复兴汉室,建立千秋功业,青史留名。”
王涉相信了法术师西门君惠的这些话,赞扬西门君惠道。
不久,卫将军王涉,就为此事,专门去拜访大司马董忠,把西门君惠的这些话,告诉给大司马董忠知晓。
大司马董忠,眼见新莽日颓,也相信汉室,必将复兴,对王莽彻底失去了信心。
卫将军王涉、大司马董忠两人,知道王莽的疑惧,心里十分担心,恐怕他们私下里谈论的符命图谶之类的话,会传到王莽的耳朵里,遭来大祸。
于是,卫将军王涉、大司马董忠两人,多次邀约,准备一同前往,国师刘歆在未央宫中的值班室里,与国师刘歆一道,谈论星宿天象、符命图谶等问题,游说刘歆,发动政变。
卫将军王涉、大司马董忠两人,做出决定以后,立即行动,前往未央宫宫的国师府,与国师刘歆,秘密交流,希望拥戴刘歆上位。
国师刘歆,敏感多智,知道王莽,耳目众多,平日里最忌讳大臣百姓,谈论天象变异、符命图谶的敏感话题。
所以,刘歆一直十分认真地听着两人的谈论,却没有插一句言,也不表明自己的态度。
卫将军王涉,见刘歆不发一言,不置可否,心里十分担心阴谋泄露。
于是,卫将军王涉流着泪,态度诚恳地诱惑、劝解国师刘歆说道:
“国师公啊:
不瞒大人,我王涉的确是想,要跟您国师公大人一道,共同保护,我们几个家族的安全,不至于覆巢无完卵啊!
为什么国师你,却不相信我们的赤子之心呢!难道符命图谶上面的话语,都是假的吗?”
在卫将军王涉的反复劝说下,刘歆终于动心了。
于是,刘歆与卫将军王涉、大司马董忠一道,谈论起符命图谶、天文人事来,并态度坚决地说道:
“大司马、卫将军大人:
你们说得很对。据子俊的研究,结果也是这样。如今新室,大势已去,东方军队,必定会取得成功。”
见国师刘歆动心,卫将军王涉,趁热打铁,继续劝说国师刘歆上位夺权道:
“国师公大人:
你学识渊博,智慧超群,才敢卓绝,在下一向十分钦佩。大人有所作为,既符合天心民意,也与符命图谶的预示相合。
我与陛下是至亲,最了解陛下家里,发生的一切。
据我所知,新都哀侯从小,就体弱多病,而功显君老孺人,又一向好酒贪杯。
我早就怀疑,恐怕陛下,本来就不是我们王家的儿子,所以才会擅权篡位,祸乱朝廷。
如今,董公(大司马董忠)主管着中军精兵,我负责率领宫廷警卫部队,国师公大人的儿子,伊休侯大人(刘歆的长子刘叠)则主管殿中警卫。
如果我们几个人,同心合谋,一起劫持新室皇帝,向东方豪杰归降,投靠现在驻跸在南阳宛城的大汉天子,就一定可以,保全我们的家族和荣华富贵;不然的话,我们都会遭遇浩劫,有杀身覆灭之祸,会被株连九族啊!”
伊休侯刘叠,是国师刘歆的嫡长子,那时正在宫中,担任侍中、五官中郎将,王莽一向十分喜爱刘叠,对刘叠委以重任。
听了卫将军王涉的话,刘歆更加动心,回应道:
“卫将军大人,说得很对。陛下刻薄寡恩,亲信佞人,猜忌大臣将领,不值得托付终身。
当初,子俊一心一意地忠于陛下,忠心耿耿,恪尽职守,鞠躬尽瘁,却得不到陛下宠信。
子俊的三个无辜儿女,也被陛下狠心杀死。何况陛下,根本就不是王家的儿子呢?
卫将军大人的计谋很好,就如此办理,保管一切顺利,最终定会大功告成。”
刘歆怨恨王莽,当初杀死了他的三个儿女,又畏惧如今的密谋泄露,必将大祸临头。
于是,刘歆答应,跟卫将军王涉和大司马董忠一道结盟,迅速采取行动,劫持王莽,向玄汉王朝归降。
见刘歆同意,卫将军王涉,欣然大喜道:
“有国师公大人参与大事,那就万事俱备,必将大功告成,名垂青史。”。
国师刘歆,为人谨慎小心,担心密谋泄露,必将大祸降临。临行之时,刘歆反复叮嘱卫将军王涉、大司马董忠说道:
“大司马、卫将军大人:
此事事关重大,弄不好就是叛逆造反之罪,会被陛下全家屠灭,不能不慎之又慎。
应当等待,太白金星出现这时,才可以采取行动,不可轻举妄动,打草惊蛇。那时候,必将出师大捷。”
大司马董忠,趁机建议国师刘歆,与卫将军王涉道:
“两位大人:
军队是成败的关键。司中大赘起武侯孙伋,也负责主管朝廷军队,不可忽视。
如果我们,能够发展与孙伋的关系,吸收孙伋入盟,与孙伋认真商量这件事,则我们的胜算,又会增加几分。”
国师刘歆与卫将军王涉,同意邀请孙伋入盟。
国师刘歆赞扬大司马董忠建议道:
“大司马大人言之极当。让我们共同努力,尽量多地寻找,志同道合的仁人义士。
如此,我们的胜算,就会增加几分。”
司中大赘,就是负责宿卫皇宫的禁卫官副司令。国师刘歆与卫将军王涉、大司马董忠,终于协商妥当,开始秘密行动。
就这样,国师刘歆(已经改名刘秀)、大司马董忠、卫将军王涉、司中大赘孙伋、法术师西门君惠诸人的结盟,顺利完成。
国师刘歆、大司马董忠、卫将军王涉、司中大赘孙伋秘密准备,发动军事政变,劫持新王朝皇帝王莽,向玄汉王朝归降,邀功求赏,以保全自己和家族老小的性命。
盟约结成以后,几人各就各位,召集自己的同志,精心准备,准备择机行动。
出乎意料的是,不久,国师刘歆、大司马董忠、卫将军王涉等人的密盟,就遭到了破坏。
司中大赘孙伋,谨小慎微,胆小怕事。虽然参与了国师刘歆、大司马董忠、卫将军王涉等人的密谋,但孙伋心里,却十分恐惧害怕,一直担心,事情不能够成功,最终罪即己身,被王莽株连九族。
司中大赘孙伋,与国师刘歆、大司马董忠、卫将军王涉等人正式结盟,回到家里以后,依然忐忑不安。
司中大赘孙伋心里,一直不能恢复平静。他脸色铁青,忧心忡忡,甚至寝食不宁,吃不下饭,睡不好觉。
司中大赘孙伋的妻子陈玉,觉得丈夫的言行,十分反常,心里非常诧异,便询问丈夫道:
“夫君啊,臣妾见你从外面回府以后,就一直心绪不宁,难道朝廷发生了什么大事,让夫君不安吗?难道是陛下责怪你了吗?
究竟是怎么回事,夫君你,能够告诉臣妾吗?”
在妻子陈玉的多次逼问之下,司中大赘孙伋,不敢向妻子隐瞒,于是便把与国师刘歆等人密谋,劫持皇帝的盟约,一五一十地告诉了自己的妻子陈玉。
妻子陈玉,听了司中大赘孙伋与国师刘歆等人密盟,试图造反叛逆的话语以后,大惊失色道:
“司中大赘大人:
你背叛陛下,参与国师大人的谋反,岂不是株连九族的叛逆大罪吗?
这可怎么是好,这可怎么是好呢?
司中大赘大人,你呆在我们家里,不要出去,臣妾去喊我的小弟过来,与夫君好好商议,怎么处理这件事情。”
妻子陈玉,担心遭受灭族之罪,便紧急前往云阳县弟弟陈邯的家里,把这件事情的前因后果,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她的弟弟陈邯。
弟弟陈邯听了,也是恐惧万分,对姐姐陈玉说道:
“哎呀,大姐,大事不好!我们家族,已经大祸来临。我们就是想逃,也已经来不及了。
为今之计,只有上书陛下,告发国师等人的反叛密谋,戴罪立功,祈求陛下饶恕,一条路可走了。”
陈玉认同弟弟陈邯的建议,只好立即同弟弟陈邯一道,回到常安的家里,去说服自己的丈夫孙伋,希望丈夫立即进宫,觐见皇帝,向皇帝举报,国师刘歆等人的反叛密谋。
更始帝元年(公元23年)七月中旬,禁卫官副司令司中大赘孙伋与妻弟陈邯一道,上书王莽,告发了国师刘歆、大司马董忠等人,反叛皇帝的图谋。
王莽听了孙伋的举报,大惊失色,惊恐不已,立即下旨道:
“来人啊,将司中大赘孙伋与陈邯,留在宫中,看管起来,严加看守,不许泄露一点消息。”
王莽阴险狡诈,隐忍不发,急忙下旨,秘密派遣亲信大臣,担任使者,调动军队防备,并派人分别去召唤,大司马董忠、卫将军王涉、国师刘歆等人,进宫议事,欲将大司马董忠等叛逆,一网打尽,永绝后患。
那时,南阳、颍川等地的军情,十分紧急,大司马董忠正在演武堂,讲习武事,进行大练兵,训练将士。
那时,大司马董忠的部将,大司马护军王咸等人,也参与了国师刘歆、大司马董忠等人,劫持王莽的计划。
见大司马董忠等人,痴迷国师刘歆,所约定的符命图谶上面预示的日期,迟迟不发,司马护军王咸,十分忧虑,担心密谋泄露,就是大祸上身。
见皇帝使节前来,召请大司马董忠进宫觐见皇帝,护军王咸,十分担心,于是上前,提醒大司马董忠说道:
“大司马大人:
我们的谋划,已经很久了,可是却没有采取立即行动,恐怕夜长梦多,已经走露了风声。
皇帝老谋深算,久经历练,见多识广,什么大风大雨,没有见过呢?
属下私下担心,皇帝已经发现了密谋,这是皇帝的诱敌之计,欲将大司马与卫将军等一网打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