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圣像伏拜 (第1/2页)
万里之外的皇城,却即将迎来今岁最大的朝堂辩论。
事情的起因还得要从昨天赶到的一封军部捷报说起。
多日前,青山郡太守罗正勋派出军机专员,马不停蹄,连夜送了一封奏折递往皇城。
率先收到信息的是尚书省尚书令魏时兴魏大人。
军机专线不同儿戏,放弃更快的其他传输线路和方式,只用军机专员连夜运送。
途径各个州府衙门还得有通报文牒以及更换人手之后继续运送。
虽然稍显烦琐,但却十分安全和隆重。
尚书令魏大人手掌重重在桌上一拍;
“这个罗正勋,到底想干什么?”
尚书省副官,左仆射石高澹,看完奏折,双手托着来到魏大人面前,躬腰问道:
“大人,依您看,这封奏折,递还是不递?”
魏时兴方面大眼,须发皆白,看不出年纪,目光深邃,看着面下石高澹躬身询问,一副讨好模样,心里升起莫名快感。
这个石高澹原本是中书省中书令,官职和尚书令魏时兴平起平坐,后因华南岁贡一案,受到牵连,被贬为吏部侍郎。
之后魏大人趁机以雷霆之势,整合三大行省,归为一家,统御六部。
顿时,整个朝堂大权在握,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一时间风光万里,春风得意。
位高权重的魏大人,长期把持朝政,逐渐养成专横跋扈的性格。
朝臣多有不满,偶有正直良臣,直言上谏,参奏魏时兴各条罪状。
奏折从下而上,最终都得递到尚书省来,魏大人轻易拦下,拒不上奏。
有时上奏到陛下那里,反而挨揍。
所以干脆不奏。
反观参奏魏时兴的臣子,便会出现各种状况,或是身体不济,被调离原职,或因罪状牵连下狱,多不胜数,一时间,朝堂竟无人敢说。
此时魏大人揉了下额头,喃喃道:
“罗正勋假用边关捷报,内传战败恶号,他自己作死,我等何必为其挽回,递上去吧。”
“属下明白,马上差人送进宫中。”
魏时兴点点头,你也下去吧。
他心里倒是琢磨不透,若非如此,这封奏折,肯定会被他拦下。
开玩笑,如今朝廷内政吃紧,怎么会同意罗正勋奏章之言,派中央军去青山郡剿匪?
简直胡闹,可是如今这边关捷报的虎皮已经拉开,如何能瞒得下来,且看皇帝如何定夺。
皇宫内殿,巍峨大堂,同建皇帝,当今天子,斜倚在龙床之上。
一手拿起进贡葡萄,一手在膝盖上有节奏地轻敲,手指上一颗硕大红宝石戒指,华丽不凡。
殿下数位宫廷女乐师,手抱琵琶,轻抚琴弦,檀口开闭,和着琴声,唱出婉转仙曲,声如黄鹂,曲似古风,清新悦耳,使人沉醉。
大太监陈公公看见殿外有人候旨,十分机敏地踮起脚尖,飞速来到殿外,小声问明缘由,拿了奏折,返回皇帝身边。
“皇上,边关急报。”
大泽天子邱弘绪睁开虎眼,厉光闪过,挥手打断乐师,问道:
“哪里的?”
“青山郡罗正勋。”
陛下紧张的神色顷刻消失无踪,再次懒洋洋斜倚回龙床。
接着奏乐,接着舞。
少顷,陛下缓缓伸出白皙手掌,陈公公立即会意,拿起奏折轻轻放了上去。
陛下接过奏折,淡然道:
“还以为是瑞王的折子呢,这罗正勋,搞的什么鬼。”
随即接过卷轴,封皮上面两个大字“捷报”早已被尚书省撕开,继而取出卷轴内的奏折,打开观看,一段话映入眼帘。
臣罗正勋启奏圣上:
微臣得沐圣恩,尸位郡守,诚惶诚恐,郡内大小诸事,莫不亲为,偶有残力所不能及时,每思及皇恩浩荡,披荆斩棘,吾亦愿往矣。
然彼寇患之猖獗,国之所鲜,臣欲身自讨伐,又恐边关有失,实乃分身乏术。
都尉阮项明,其人勇猛可嘉,心思纯熟,忠君爱国,乃不可多得之良才。
奈何兵力所不能及,阮将军剿匪,经年有余,未立寸功。
坐看匪军势大,阮将军心忧边民,提兵出击,稍显仓促,实存立功之意,惟陛下鉴之。
臣虽严厉训斥,但思良将难得,未敢轻易发落,奏请圣上定夺,阮项明之得失。
今右尉军将士十万,皆捐躯殉国,所余不足万人,呜呼哀哉。
臣伏地涕泣,请出圣军,天威所加,一举而下伽山匪首,震慑宵小,荡清寰宇,还我泽丰王朝威严。
罪臣罗正勋,叩请圣裁。
哼!
皇帝扔下折子,起身负手在后,来回踱步。
“假传捷报。”
手指不断敲动,混账东西,明面上说阮都尉勇猛,实则暗指其有勇无谋,致使右尉军惨败,将士伤亡达数万之巨,还要朕亲自给他擦屁股,当真好大狗胆。
陈公公当即跪下求告:
“皇上息怒。”
大泽天子气了一阵,坐下又咆哮道:
“都是一群饭桶,尚书省干什么吃的,哪个魏时兴在干嘛,怎么什么折子都往上递,也不怕朕看了睡不好觉吗。”
陈公公继续跪在圣前,好言劝慰:
“陛下息怒,龙体康健,莫要气坏身子不值,臣这就去宣魏大人来请罪,到时候陛下尽管责罚他便是了。”
哎,皇帝摇摇头,国事繁重,扰人清幽,这些年尚书省倒是能摸透朕心。
每每有启奏,都是直接把事给办了,为朕分担不少,这个魏时兴,倒也有些能耐。
“不过……”
皇帝皱眉思索了一会,想到魏时兴这些年做了不少事,毒龙台暗探早已禀报了不少,是得敲打他一下,但也别太过。
“你去,让他自己在家,罚跪到天明吧。”
“遵旨。”
陈公公急忙跑出殿外,跳上马车,径直往尚书府传令去了。
来到魏大人七进大宅院,不等门房通禀,带着身后两个小太监便进了内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