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问话看准对象和机会 (第1/2页)
第十一章第5节 问话看准对象和机会
看准对象、机会的问话可以使你获得所需要的信息、知识和利益,帮助你了解对方的需要和追求,从而达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互助,促成交往的成功。那么,如何才能正确地问话呢?
1?提问要看对象
先,提问应因人而异,要从对方的年龄、身份、职业、性格以及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出,选择不同的提问方式与技巧。如对高龄老人,就不宜问:“你几岁了?”而应问:“您高龄?”“您高寿?”如对一位正感叹流年似水、老之将至的女士提出一个看似很平常的问题:“您今年多大年龄?”尽管你毫无恶意,也定会惹得她不快。其次,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有着不同的提问寒暄方式。在我国,朋友、同事、邻居见了面,习惯的提问是:“吃过饭了吗?”“忙着上哪儿去呀?”对方听了会感到亲切友好。但是同样的话,对英、美等外国人说,就会引起误解或让他们产生不快。问他吃过没有,他会误以为你要请他吃饭;问他上哪儿去,他则认为你在干预他的私事。再次,提问要根据对方的知识水平。例如,有一位记者去一家机床厂采访一个曾去过埃及的工人。想请他谈谈埃及人民怎样反对英国殖民主义,这个文化程度不高的工人根本不理解记者的意思,结结巴巴说不出话来。后来,这名记者换了个问题:“埃及人对英国人怎么看?”这下子对方明白了,话匣子一打开便滔滔不绝地说起来,那位记者也获得了自己需要的材料。
2?让对方有话可答
有些人由于提问的方式过于笨拙,使对方无法回答。有一个不善于提问的记者,他采访美国某跳水运动员(母亲是上海人)时连续问:“你的母亲是上海人吗?”“你这次要去上海吗?”“你准备在上海见你亲戚吧?”面对这些平淡无奇的问题,运动员只好一次一次地重复:“Ys!”这不能怪运动员不健谈,而是对这种笨拙的问题也只能回答到这样程度。如果记者换另一种方法问:“你准备怎样把对你母亲的怀念带回美国呢?”情况就大不一样了。运动员不但可以介绍自己在中国的所见所闻,还有充分余地述说一下自己来中国的感受。
3?提问要掌握时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