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给高起潜一个大的 (第1/2页)
如果崇祯皇帝不是在大明亡国的时候主动殉国,并且留下遗嘱,要求流民军善待百姓,“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那么崇祯皇帝的名声会极臭。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满朝文武内心都很反感崇祯皇帝,包括太监。
高起潜欲言又止。
他太明白皇帝的性情了,寡恩刻薄,翻脸不认人,爱惜名声不愿担责......,皇帝刚才的话虽然触动了他,有些话到了嘴边,最终又咽了回去。
就差一口气,朱由检摇了摇头,自己要收拾太多烂摊子了,包括原主留下来的。
今日上午良好的开端,让朱由检多了一丝底气。
那么对待内廷可以松一松,或者不需要一网打尽。
谁让崇祯皇帝寡恩的名声,已经人尽皆知了呢。
内廷的确是依附皇权的存在,可皇帝要是做的太过分,会让天下人越发失望,这个天下人,并不包括百姓,朱由检只要还指望地方上的粮草,就必须维护皇权。
那么内廷的两千多万两白银,如何抄没出来,其中的火候就需要掌控好。
李自成入京后,从内廷搜刮出了两千多万两白银,后世多了一种说法,崇祯皇帝内库其实有钱,有两千多万两,只是崇祯皇帝性格吝啬,不舍得拨给外廷使用,导致大明亡国,这说法站不住脚。
但是内廷的确搜刮出了两千多万两白银,加上京城勋贵,文武官员,合计七千万两。
根据朱由检的推算,太监常年居住于京城,除非像曹化淳年老退休,归乡养老的时候,才会把部分积蓄带走,所以这两千多万两白银,其实来自于太监暂存放在内廷。
这才与万历时期开始,隆庆皇帝开关,逐渐贸易昌盛的海外贸易对的上。
自1571年马尼拉大帆船航线开通后,只二十年,就有约三千吨,六千万两的白银流入中国,现在崇祯十七年,已经过去了七十多年。
光西班牙的大帆船贸易,流入中国的白银至少接近两亿两白银。
还有葡萄牙,荷兰等国的贸易呢。
所以大明怎么可能穷。
只不过银子多数落入到极少部分人的手里,因为传统的思想,这些人的钱并没有用来扩张生产,容纳更多的流民。
反而是用来购买田地,导致更多的小农破产,沦为了流民。
土地有限,最后大量的银子,又被存入了自家的地底下,失去了流通价值。
这么大笔的财富,并不是通过传统农业获得,大明的财政制度依托于田地,因此收不上来这些税赋。
想要扭转。
那就只能去抢他丫的。
然后分给老百姓,让老百姓花出去,这样的方法,才能让贸易顺差恢复应该有的价值。
于是。
又回到了原来的问题。
本质上还是劫富济贫,无非名义不同而已。
那么内廷就不能抱团。
只有内廷斗起来,自己才能找到理由下手。
这才是自己同意高起潜回宫的原因,而不是看重高起潜的军事才能。
try{ggauto();} catch(ex){}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