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2章 (第2/2页)
然而,天理教的士兵们灵活地躲避着石头,继续向前冲锋。他们用云梯爬上城墙,与清军展开了激烈的搏斗。
“杀啊!”天理教的士兵们喊杀声震天。
清军渐渐抵挡不住,南阳府被天理教攻克。
汝宁府和光州等地,也相继落入天理教的手中。短短两个月时间,天理教教军先后占领了南阳府、汝宁府以及光州的大片土地,兵力发展到了二十余万。
河南巡抚张云鹭得知天理教的攻势后,心急如焚。他急忙率领五万清军四面围剿天理教。
“这次一定要将天理教一举消灭,不能让他们继续肆虐下去。”张云鹭坚定地说道。
然而,天理教的实力远超他的想象。经过半个月的苦战,张云鹭的清军最终被天理教教军突破了他们的包围圈。
“将军,我们抵挡不住了,怎么办?”一名清军士兵惊慌地说道。
“撤!快撤!”张云鹭无奈地命令道。
但天理教教军并没有放过他们,反而反手就攻入了许州。许州是张云鹭的老家,当张云鹭带兵匆忙赶回救援的时候,发现他的家乡已经被夷为平地,全家都死在了天理教手中。
张云鹭望着眼前的废墟,悲痛欲绝。他大叫一声,吐血昏死过去。三日后,张云鹭不治身亡。
河南和四川的混乱局势,让康熙和清廷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
然而,康熙的麻烦并并不止于此。
在河南、山东、陕西以及山西,甚至连北直隶等地,也纷纷爆发了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
这些起义军如同雨后春笋般涌现,他们来自社会的各个阶层,有贫苦的农民、工匠,也有对现状不满的底层民众。他们手中拿着各式各样的工具农具,甚至是菜刀,将竹子和木头削尖当做长枪,拆下门板床板当做盾牌,勇敢地走上了反抗的道路。
起义军的规模各不相同,少则聚集数百上千人。多则数千上万人,他们如同汹涌的浪潮,席卷着大地。他们劫掠乡绅,洗劫富户,这些乡绅富户平日里仗着权势和财富,欺压百姓,如今成为了起义军的目标。
起义军们用乡绅富户积攒的粮食银钱来继续招兵买马,聚集起更多的兵力。
他们深知,只有拥有足够的力量,才能在这个残酷的世界中生存下去。
随着实力的不断壮大,起义军开始攻打县城。起义军们攻破县城之后,往往先杀官吏,这些官吏代表着清朝的统治,他们的腐败和压迫是起义军反抗的主要原因之一。
然后再抢城中富户,将他们的财富重新分配给百姓。
最后,起义军会开仓放粮,让那些长期处于饥饿中的百姓得到救济。
这样的行动,吸引了更多的人加入起义军,他们的实力如同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在众多的起义军中,最出名的有河南的陈九、刘山起义,他们拥兵三万余人。
陈九和刘山原本是普通的农民,他们目睹了清朝的腐败和百姓的苦难,心中充满了愤怒。他们带领着一群志同道合的人,拿起武器,开始了反抗之路。他们的队伍纪律严明,作战勇敢,成为了河南地区一支强大的起义力量。
还有山东榆园军首领于敏的后人于大同为首的起义军,拥兵五万余人。
榆园军在历史上就有着顽强的反抗精神,于大同继承了先辈的遗志,带领着起义军在山东地区与清朝军队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他们利用山东的地形优势,灵活作战,给清朝军队带来了巨大的麻烦。
另外还有陕西的朱贵起义,山西的曹三起义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北直隶的王耀祖起义同样也给清廷造成了不小的麻烦。
一时间,满清占据的北方各地遍地都是起义军,起义的浪潮如同洪流一般四处蔓延。
清军虽然竭尽全力进行镇压,但却如同按下葫芦浮起瓢,疲于奔命,根本无法完全剿灭。
起义军们灵活多变,他们利用地形优势,与清军进行游击战。
清军往往在一处刚刚取得胜利,另一处又会爆发新的起义。整个北方几乎乱成了一锅粥。
康熙每天收到的都是坏消息,沉重的压力让他几乎快要发狂。他坐在龙椅上,看着一封封告急的奏折,心中充满了无奈和愤怒。
他曾经以为自己可以统治这个庞大的帝国,但如今,他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
而这时候,终于有人在朝堂上再次提出了撤回关外,放弃中原的话题。
这个话题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在朝堂上引起了轩然大波。
与之前绝大多数都反对痛斥不同,这次大部分的满清贵族竟然都赞同了这道提议。
他们一致认为如今大清的江山已经守不住了。南方被唐国占有,而北方却是处处烽烟,大清朝在中原的统治基础已经被彻底动摇了。
一位老亲王站出来说道:“皇上,如今局势危急,我们已经无法继续守住中原了。南方的唐国日益强大,北方的起义军又无法剿灭。我们不如趁着敌人没有打到北京城,赶紧收拾金银细软,带着这些年攒下来的家当撤回关外,将中原江山留给汉人,让他们自己去厮杀争夺。”
另一位老贝勒也附和道:“皇上,继续守下去,别说江山社稷了,到了最后恐怕连小命都保不住了。撤回关外,或许还有一线生机。”
面对着满朝王公贵族的逼迫,康熙再也无法如同以前那样痛斥或者治罪了。
他必须认真地面对这次的提议,因为局势似乎已经真的到了生死存亡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