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3章 (第1/2页)
康熙坐在御书房中,面色凝重。他回想起这些日子以来,满清贵族们不断提出撤回关外的声音,心中满是无奈。他知道,自己不能再像之前那样强行压制他们了。
“来人,传朕旨意,召见亲王、郡王、贝勒、贝子等有影响力的满洲亲贵。”康熙下令道。
很快,这些满洲亲贵们纷纷来到了宫中。他们站在康熙面前,神色各异。有的担忧,有的焦虑,有的则显得犹豫不决。
康熙看着他们,缓缓说道:“诸位,朕今日召见你们,是为了商议撤回关外之事。朕知道,你们中有很多人都提出了要撤回关外,但朕认为,我们还有机会平定叛乱,守住大清的江山,甚至反攻南方,击败李弘。”
一位亲王站出来说道:“陛下,如今局势危急,各地叛乱不断,唐军势如破竹。我们实在难以抵挡啊。”
康熙皱起眉头,说道:“朕在平定三藩之乱时,也曾面临重重困难,但最终还是取得了胜利。如今,我们也一定能够克服困难,重振大清的雄风。”
另一位郡王说道:“陛下,三藩之乱后,我大清元气大伤。如今的局势与那时不同,我们已经没有多少胜算。”
康熙听了他们的话,心中十分失望。他知道,自己在这些满清亲贵们眼中,已经不再是那个一言九鼎、能够力挽狂澜的圣天子了。他无奈地说道:“难道你们就这么轻易地放弃了我们的江山吗?”
贝勒和贝子们也纷纷发言,表达了他们对局势的担忧和撤回关外的主张。
康熙看着他们,沉默了许久。他知道,如果再继续跟这些人硬刚下去,不等唐军攻破紫禁城,不等那些遍地的起义军将自己埋葬,这些人就会先联手将自己从皇帝的宝座上拉下去,然后重新换上一个听他们话的新皇帝上去。
最终,康熙做出了妥协。他叹了口气,说道:“罢了,既然你们执意要撤回关外,朕同意将关内的满洲贵族们分批撤回关外。”
亲贵们听了康熙的决定,心中松了一口气。
康熙接着说道:“但是,朕决定坚守到最后一刻。朕对自己依然充满信心,认为自己还能力挽狂澜,保住大清的江山,保住祖先们的体面。”
亲贵们面面相觑,有的人露出敬佩的神色,有的人则不以为然。
一位亲王说道:“陛下,您何必如此固执呢?撤回关外,或许还有一线生机。”
康熙坚定地说道:“朕身为天子,当为祖宗守江山。朕绝不退缩!”
亲贵们无奈地摇摇头,他们知道,康熙已经下定了决心。
满洲贵族们因抗争取得胜利,满心欢喜地回到家中,迫不及待地将这一消息告知家人亲族。随后,他们便紧锣密鼓地开始收拾这些年积攒下来的金银财物、粮食以及人口。要搬运如此众多的物品,大量的骡马和车辆必不可少。于是,整个北京城乃至北直隶都活跃着四处收购搜寻骡马和车辆的人。
尽管这个消息并未公开宣扬,但唐国的情报机构殿前司早已在京城布下了天罗地网。许多满洲王公贵族的府邸之中都安插着殿前司的眼线。这些人大多是王公贵族们用惯了的老人,然而,老人并不意味着绝对的忠诚。
在一位满洲王爷的府邸中,老仆人老张和老李在角落里悄悄交谈。
老张低声说道:“老李啊,你听说了吗?咱王爷他们要撤回关外了。”
老李惊讶地瞪大了眼睛:“真的?那可怎么办?我们这些做下人的该何去何从?”
老张微微皱眉:“哼,我们也得为自己打算打算。现在唐国气势如虹,满清却是风雨飘摇。要是能用一些消息换些外快,给自己找条后路,那也不错。”
老李有些犹豫:“这能行吗?要是被王爷发现了,我们可就惨了。”
老张不以为然地说:“怕什么?现在这局势,谁还顾得上我们。再说了,那些消息在我们看来不怎么重要,说不定还能换几个钱呢。”
就这样,消息如同雪花般纷纷飘落到殿前司在京城的负责人赵铭手中。赵铭坐在书房里,看着一份份情报,神色凝重。
“把这些消息再仔细整理一遍。”赵铭对副手说道。
副手连忙应道:“是,大人。”
不一会儿,副手将整理好的情报递过来。赵铭仔细阅读后,陷入了沉思。片刻后,他猛地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惊讶。
“没想到,鞑子真的要跑!”赵铭自言自语道。
其实,对于这个结论,他们也不算意外。因为之前唐王殿下就跟他们提过,说如果局势发展到不可挽回的地步,鞑子很有可能会撤回关外。所以他们一直在重点关注相关的消息。当那些满清王公贵族们派人到处搜寻收购骡马大车的消息传回来之后,他们就顺理成章地分析推导出了这个结论。
赵铭不敢有丝毫怠慢,立刻下令:“马上派人秘密将此事传回南京,交给殿前司指挥使刘存义大人。”
消息以最快的速度传到了南京。刘存义收到消息后,心中一紧。他深知此事重大,立刻前去宫中向唐王李弘汇报。
刘存义匆匆进宫,向唐王李弘汇报了满洲贵族准备撤回关外的消息。李弘听完刘存义的回报后,表现得十分平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