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章 (第1/2页)
李家军攻占南京的消息,犹如一颗威力巨大的重磅炸弹,在天下间瞬间掀起了惊涛骇浪。
这一惊人的消息以最快的速度传至京城,当康熙收到扬州知府送来的八百里加急密折时,整个人如遭雷击般,身体猛地一震,随后便瘫坐在龙椅上,久久不能言语。
康熙一直以来都自认为对局势有着精准的判断和掌控。在面对李家军的崛起之势时,他已然尽量地去高估李家军的实力和攻击速度。
为了扭转局势,他在江南积极编练十万新军,又从遥远的黑龙江调集两千索伦兵。他满怀期望地认为,凭借这些部署,定能抵御李家军的进攻,重新掌控局势。
然而,现实却无比残酷,他的这些部署还未完全展开,南京已然易主。他委派的和谈代表李光地,连同去南京督战的两江总督以及江宁将军瓦岱等人,竟在还未离开南京城时就沦为了李家军的俘虏。
康熙心中满是愤懑与不甘。他无法接受这样的结果。
在他的认知中,清军,无论是绿营兵还是八旗精锐,都应该是勇猛无敌的。
可如今,在强大的李家军面前,他们竟如此不堪一击。双方的实力差距犹如天堑一般,让他深感无力。此时的康熙终于清醒地认识到一个残酷的事实,清军根本不是李家军的对手。
他曾经的雄心壮志,曾经对收复失地、反攻的期望,在这一刻都化为了泡影。
现在,他不得不面对另一个艰难的抉择——如何保住大清剩下的土地。
李家军至今还在长江以南活动,并非他们没有能力打过长江,而是暂时不想行动。
康熙深知,如果李弘愿意,恐怕一个月之后,李家军的水师就会出现在天津城外。
这一认知让康熙心中充满了恐惧和不安。他仿佛看到了大清江山的摇摇欲坠,看到了百姓的惊慌失措。
在漫长的思考中,康熙回顾自己的统治,反思曾经的决策。他想起自己曾经的辉煌,那时的他意气风发,带领着清军南征北战,开疆拓土。可如今,面对李家军的强大攻势,他却显得如此无力。
他意识到,如今的局势已非他所能掌控,他必须放下曾经的骄傲和自负,面对现实。
于是,康熙开始召集大臣们商议对策。
朝堂之上,大臣们人心惶惶,议论纷纷。
他们交头接耳,神色紧张,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焦虑与不安。
一位老臣颤颤巍巍地站出来,说道:“陛下,臣以为可派遣大军,与那李弘决一死战,定能保卫我大清江山。”
然而,他的话语刚落,另一位大臣便反驳道:“哼,说得轻巧,如今我军连连失利,哪还有实力与贼军正面抗衡?此计太过天真,根本没有多少实现的可能。”
接着,又有一位大臣发言:“陛下,臣提议加固城池,坚守不出,等待时机。”
旁边的大臣立刻摇头:“这不过是老生常谈,贼军攻势凶猛,我们岂能一直龟缩不出?根本解决不了眼前的危机。”
康熙坐在龙椅上,脸色阴沉得可怕。他看着这群争吵不休却拿不出一个切实可行办法的大臣,心中的怒火越来越旺。
终于,康熙逼急了,猛地一拍龙案,大骂道:“你们这群饭桶废物!朕养你们有何用?”
群臣一听,吓得连忙下跪请罪,口称无能。
康熙怒视着他们,眼中满是失望。君臣相顾无言,气氛压抑到了极点。
谁都知道现在唯一的办法就是求和,而且不是之前那种秘密求和,而是大张旗鼓地去求和,如此才能争取到时间,才能真正地让李弘停下他前进的脚步。
但是,没人愿意去说出那两个字,因为一旦说出来,必然会遭到其他人的攻击,甚至还有可能会被康熙派去作为求和的使者。
就算求和成功,双方罢兵,那他也会成为万人唾骂的卖国贼。到时候清廷一旦缓过气来,皇帝决定重新开战的时候,那这个求和的人必然会是第一个被拿出来开刀祭旗的。
都是一群老狐狸,对于这种结局心知肚明。康熙自诩为千古一帝,自然更加不可能开口提出求和,所以局面一时间就僵住了。
这次的大朝会持续了好几个时辰之后不欢而散,没有任何的结果。
之后康熙又连续好几次召集群臣议事,大规模的朝会小范围的商议,都同样没有什么结果。
正当朝堂局面陷入僵局之时,一个人的出现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瞬间打破了这令人窒息的僵持,让群臣松了一口气,也让康熙深感意外。
此人正是先前被康熙秘密派去找李弘谈判求和的李光地。
扬州知府的密折曾言,李光地和明珠以及瓦岱等人全都落入了李家军手中。基于此,很多人下意识地认为他们已然凶多吉少。故而,李光地的突然返回着实令人意外。
他可是第一个落在李家军手中还能够平安返回的高级官员,此前被俘虏的要么被杀,要么被继续关押,从未有过如他这般的情况。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