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章 海军和铁路 (第2/2页)
“沙阿,这样的舰船可是伊朗海军的振兴。有了他们,我们也就可以拥有自己的海上力量了。”阿米尔说道。
可是纳赛尔丁有些想法,“这个好是好,但也不能过快发展,不然英国以为伊朗要抢他的印度。只要能够维护沿岸安全就够用了。”
try{ggauto();} catch(ex){}
这也是无奈,印度作为大英帝国王冠上的明珠,任何威胁这里的举动都会刺激伦敦那些敏感而脆弱的神经。
但是伊朗也有自己的海防需求,波斯湾沿岸和东非沿岸的海盗需要剿灭,商船的往来需要海军护航。没有海军是不行的,所以就和英国商量,看看他们的最大容忍度是多少。
伊朗海军的高光时刻应该就是两千多年前的希波战争了,波斯国王薛西斯亲征希腊,经过充分准备,在公元前480年波斯集结18万陆军,并调集1400余艘战船载着17.5万名海军,共30多万大军,另外还有几百艘运输船专门负责运送给养。陆军以舟为桥,跨越达达尼尔海峡踏上希腊土地,沿着海岸向南挺进。然后就被希腊海军打败。
之后的萨珊和萨法维王朝海军基本还说的上可以,但到了现在,只有小船三两艘,上面不给经费,就自己打渔补贴,这都不叫海军了,只能叫渔船。君士坦丁十一世的海军都比这好。
纳赛尔丁当时就翻了个白眼,看来重建海军任重而道远。他上来后才开始逐渐提高海军预算,但现在政府仍然施行陆军优先,因此能购买两艘海军战舰和准备开设海军学校已经是很不容易了。
既然南边不行,那北边的里海能不能去游一下?也不行,根据和约,伊朗不能在里海拥有战舰,只能俄国有。
憋屈啊,北方不行,南方也不行。伊朗海军只能让他们盯着发展,有时候,你也不得不低头。
“算了,反正急也急不出来,告诉我们的英国大使,让他和英国政府讨论好后就订购吧。越快越好。”
都说造不如买不可取,但至少现在还是要买,不然你造都没法造。
而且英国对造船厂的设备看的很严,不管怎么交涉,出价多少都不会卖,没有办法,只能去找法国购买了。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交通不便,从欧洲到伊朗除了经过奥斯曼,就只有绕过好望角了。这一来一去时间就需要很多,这就算是买也费很长时间。所以,还是造吧。
而且造不如买,买不如租这种做法在后世看来,只是资金从一个口袋转移到另一个口袋,无论是流向国内还是国外,对于国家的长远利益来说,都不过是短视的亏损交易。这种短期的计算忽视了一个更为重要的长期目标:技术自主和创新。
拉丁美洲和后来的非洲国家就是陷入这样的情况,如果说太远了看看奥斯曼也行。他们倾向于通过贸易和购买来获取所需的资源和财富,而不是通过自己的生产和制造,这种策略使得奥斯曼帝国能够在短时间内积累大量的财富和资源,但也限制了帝国的长期发展和自主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