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八章 圣彼得堡 (第2/2页)
try{ggauto();} catch(ex){}
各国仍处于法国大革命的阴影之中,关心他们军队的政治和社会的可靠性更甚于军事改革。不再面临大战争考验的将军们自己很注意等级,服从和谨慎。这些特征更因尼古拉一世迷恋讲究形式简约和大型军而突出。
还有一个比较不显眼的事实,俄国的大部分军队总是受制于国内的驻防任务比如在波兰和芬兰地区的“警察”行动以及边境巡逻和军事殖民等其他活动而不能动弹。而剩下能够移动的部队并不是特别有战斗力的。陆军的领导阶层很差,充满了个人倾轧,始终未能产生有一个有凝聚力的宏伟战略。
这完全反映了沙皇政府的无能,受过训练的中级军官很少,同时在全国性的紧急状态下可以征召的后备军却很少,因为短期服役制大规模采用可能将会导致农奴制的垮台。其结果就是俄国长期服役的军队包括许多超龄的士兵,战斗力实在是不行。
“这些事情我们以后再说,现在要说的是镇压的事情。如果放任匈牙利和德意志地区那些叛乱分子发展,那么总有一天他们的烈火会烧向莫斯科,来到圣彼得堡。”
“这也是我关心的,但是现在我国国内也要进行一定的改变。不然未来发生大型战争,再想改变就难了。”
这样的话让尼古拉很是不爽,在他的统治下,农奴获得了从事商业,和从一个地主的属地迁徙到另一个地主属地的自由。农奴比例降到了历史最低点。他本人其实也不赞同农奴制:无论是在军队还是在整个国家,他看到的农奴制带来的悲惨境况也够多的了,他也始终担忧人民起义的危险性。而且,当贵族特权与国家利益冲突时,他考虑更多的还是国家利益。
尽管政府对农奴问题始终非常关心,最终几乎什么也没有做。新法律或者规定由地主决定是否改变农奴的地位,这只是延续了前任沙皇亚历山大时期的政策,虽然意愿良好但是根本不可能奏效。
在外交上,尼古拉致力于维持旧秩序。在1830年革命中也是如此,通过镇压波兰地区的起义来改变当地法律,并且强推俄罗斯化政策,使得各地少数民族起来反抗。
“现在最要紧的就是继续观察奥地利的情况,如果斐迪南皇帝能够维持现状,那俄罗斯就不用出手。华沙还有些暴乱,让总督赶紧镇压不管用什么办法,不管杀多少人,一定要镇压下去。”
尼古拉最担心就是统治不稳定的波兰再次发生起义,所以对于这里集结大军随时准备镇压。
“陛下,最近波斯有些不稳定,他们开始效仿奥斯曼进行改革,我们需要随时关注。”
关于这个,尼古拉不关心。“波斯,一个手下败将而已,只要伟大的俄罗斯军队进攻,他们就会像上次那样向我们投降。现在还是看看奥斯曼吧。”
沙皇对奥斯曼帝国的态度很久以来就深受他对于合法性的基本信念的影响。他最终决定瓜分土耳其帝国,是因为他坚信奥斯曼政府在现代社会中不能生存,所以欧洲大国有必要对其在巴尔干和近东的财产和权力进行重新分配,这样才能避免混乱、革命和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