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九章 野心和现实 (第1/2页)
上层政府说着要镇压革命,而底层民众也是一个劲的叫嚣引领全欧洲。他们的代表就是斯拉夫派。
斯拉夫派主张斯拉夫民族的统一,俄罗斯帝国必须确立在巴尔干的领导地位,发挥解放者的作用,这是符合俄罗斯利益的。通过借助自己的斯拉夫人盟友,可以解决一系列外交问题,使斯拉夫人从奥斯曼和奥地利的统治下解放出来。
斯拉夫派认为,俄罗斯在巴尔干地区的政策必须具有进攻性,坚持巴尔干地区是俄罗斯的利益地带,认为要维护俄罗斯在巴尔干的利益,俄罗斯与奥匈帝国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他们反对俄罗斯与普鲁士、奥地利接近,认为俄罗斯在其中只是一个牺牲品。在他们看来,复兴神圣同盟,实际上就是要反对斯拉夫人民。他们也对德国的统一很警惕,认为统一后的德国是俄国的最大障碍,必须要铲除。
与之相对应的则是俄国的经济情况,俄国的工业很大程度上仍然局限在乌拉尔、莫斯科地区、快速发展的圣彼得堡和波罗的海地区以及其他几个已经有着良好基础的中心地区。在广大的南部地区,工业没有增长。北方及中部地区向南方输送工业品和手工艺品,南方则向北方输送谷物、肉类产品和黄油。特定地区形成了地区产业优势。
契约性强迫工业劳动力在俄国的普遍,这是与西欧工业发展的一个显著不同。“占有的”或“附属的”的工人——也就是国有农民被束缚于一家工厂,被迫在私人或国家企业中长时间艰苦劳作,这从彼得大帝时代以来就兴盛起来。农奴主也可以用契约把他们的农奴派至非贵族的生产者手中,俄国的工业举步维艰,而这万恶之源就是农奴制。
随着经济艰难发展,为了给知识分子一个发泄口。一直叫嚣要夺回君士坦丁堡这个东正教圣城就成为政府的宣传政策,因为没有经过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俄国比其他国家展现出更强的侵略性。
南方的奥斯曼和波斯两国开始改革对圣彼得堡方面来说不值一提,只要强大的帝国军队进攻,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此时的德黑兰已经完全变样,道路修整了,还开始建设路灯和下水道,电报线也在全城铺设。这里已经开始向现代城市前进了。
工业化的气息在德黑兰蔓延,市民们也感觉自己的日子过的不一样了,有的人抓住机会从事工商业,有的人则参加各种新式考试,成为教师公务员这类新知识分子。
纳赛尔丁审核着工商部设立新工厂的提案,这是一家纺织工厂,使用资金80万里亚尔,百分百政府经营。
之前已经成立了铁路和电报局,在大不里士也有些政府控制的企业。但这家企业是国家工商部成立后建立的第一家国有企业,自然要重视。
“殿下,这家工厂将在阿巴斯港落户,将雇佣工人1500人,从印度购买棉花生产,再出口到世界各地。”
侯赛因向纳赛尔丁说着这个计划,国营企业只是第一步,然后就是这个纺织厂带来的蝴蝶效应,这会吸引其他人投资建厂,从而带动工业发展。
try{ggauto();} catch(ex){}
“这个没什么问题,但为什么要在阿巴斯港建设?”纳赛尔丁询问。
“殿下,在阿巴斯港设立是经过部门考察的结果。工厂需要的原料可以经过海运过来,制作的成品可以直接出口,交通也方便。”
既然他们这么说,纳赛尔丁也签字同意。看看能不能快速回笼资金,当然最主要的还是带动本国投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