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九章 成为金融产品的刀削面上(重写版) (第1/2页)
麦粒饭才下肚,公子卬的肠胃已一阵不适。饮了几口水,店家呈上来第二道麦子做的菜肴一一古老的馕。公子卬吃着干涩的馕问店家:“晋人吃麦,平日里只吃这二者吗?”
“然也。不过吃馕者少,十不存一,吃麦粒饭者居多。”
“这么难吃的麦粒饭竟然更受欢迎?”
“原因无他,麦粒饭廉价,而馕饼太贵。”
在场宋人无不无语。中原都吃麦,唯有晋国佬嫌馕贵。诚然制作馕需要有人跪着,用石碾在盘上滚压麦粒,比之舂米更为痛古。古代使犯人舂米是一种渗人的刑罚。公子卬才回想起面条的诞生是因为汉代才有石磨技术的革新。当然青海出土的小米做的面条不算。
公子卬心说难怪山西人酷爱吃面,这里的水土宜种耐旱耐寒的小麦,馕与麦粒饭又如此差劲。
“诸君,我有一计,或可冲烂晋国食品界,捞金大捞特捞,全凭刀削面。”
“何谓面?”田单问。此时各国文字没有收录“麺”之称谓。汉时才有石磨面粉,唐时才有水力磨床,他们把面条称为汤饼。
“何谓刀削?用剑削行不行?双今天没带刀。”
计较已定。公子卬使管理先招几个临时工制作石盘,让田双买驴,太史家的小子也欢欣鼓舞他要求加入,所谓“有事,弟子服其劳”,公子卬让他们去买绳子,很快田单在城外营地搭起临时的畜力磨坊。
因为处于试水阶段,公子卬打算一代磨床用畜力,二代用水力。要是刀削面真统治了晋人的味蕾,那造个丐版的电驱磨坊也不是不可以。
小时候公子卬爱看吴运铎的传记,详细描述了八路军如何在一无所有的初始条件下,从破烂小作坊进化成造枪造炮的兵工厂。这与今时今日何其相似。
公子卬不由地思念起南边的菲儿。他在晋国暂时未能寻到像菲儿这样可靠的合作者。他得有卿以上的背景,不受流氓的滋扰,不受司徒,储师(春秋的市监局)的刁难;他得有操守,在公子卬离境时,不垂涎他的技术,不刺探工坊的辛秘;他还得有人脉,可以捍卫利益共同体,并开拓市场。像鉏麑这样的士人肯定不成的,至少要有下军佐及以上的实力。
在找到可靠土著合作者以前,公子卬只能使唤自家带来的人干活,若有人能一次性把技术和设备一口气买断也行。
山西刀削面经某舌尖上的节目,早就解密于天下了。先和面,二斤面,加八两六水,以及八克盐。盐是刀削面的筋骨,能凝固面粉中的粗蛋白,从而形成长链结构,后世会抻一个鸡蛋,提味增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