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七章 踌躇两难的决定(重写版) (第2/2页)
“近日,太傅铺设水利,治理盐碱,鼓励开荒,打造龙骨水车,低利租赁青铜器械与野人,还尝试了绿肥施用之术,”
所谓绿肥施用之术,是公子卬后世看军事农业台学的——说是未来的徐州农科所在铜山县,通过种植放水养绿萍作有机肥,就能够实现粮食增产26.5%。
“把公田分给各户本身就能增收一成一了,加上绿肥之术约增产四分之一,以及其他措施,每户增产四十石,绝对没问题!”
try{ggauto();} catch(ex){}
章恺一边说,公子卬自己也开始心算,电视上报道过一个连云港退休教师发挥余热,通过调研证实了当地农村努力兴修水利,实现粮食增产82%到164%的功绩;河南济源县的盐碱治理,更是让亩产提高到了原来的3.8至29倍,得到国家级的表彰,而青铜器的普及加上春秋人多地少的国情,一户十野人伺候或许能伺候三十二亩田,只要官府事先役使长狄战俘开垦新地。
林林总总算下来,即使不用机械、化肥,好像是有机会让亩产达到章恺描绘的那个水平,现在长丘的亩产是一百亩(等于后世三十二亩)出产960公斤,这在后世远远不及一个零头。
“这么高的亩产,按照农税旧制,庶人每种出九十石粮,我们只能得到一石。因为征农业税有九成的损耗,最终官府只能得到名义税收的十分之一。
可若是改成粮食交易环节征税,原本要派出舆人挨家挨户地去征收杯水车薪的农税,变成了只需要派一个舆人蹲在城里的市场去征收,理想状态下,百姓一户若是种出九十石粮,刨去五十石吃掉,还余下四十石,他们会用这些粮食去城里交易,按照关赋和市赋,我们可以抽取到两石的粮食。
原本能征得一石的税,现在就能翻一倍。此一胜也。
官府得粮翻倍的同时,野人手里的粮食也没有白白损耗。《周礼》有云,距城邑百里之内为郊,百里之外为遂。本来要豢养大量的舆人往来于郊遂之地征粮,万一征不上,舆人还要化身打手对野人进行暴力惩戒,现在这些通通都不需要了。野人自发把粮食输运到城市的路程,比舆人拉着车在遂外挨家挨户转悠的路线要短得多,损耗也少得多,人人口诵:‘百里不贩柴,千里不贩籴’,意思是说,押运千里的运费几乎快逼近粮食本身的价值了。改农税为关赋市赋能够让浪费在运输途中的粮食极大地缩减,而官府也节省下豢养舆人的巨大开支,故而老百姓手里的粮食也多了,官府的库存也充盈了。此二胜也。
当然也会有部分野人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得到理想的亩产,这些野人若是自己都吃不饱,肯定不会拿粮食到城里卖,这样的话,我们就能轻易地把那些吃不饱的人家筛选出去,变相给他们免税,不把他们逼到卖儿卖女的境地。此乃不竭泽而渔之仁德。此三胜也。”
舆人道:“变税制理论上确实可行,但是这需要两个前提条件。第一,野人要求有半数以上,能够在实现温饱的情况下,有余粮,且每年的余粮多于四十石,这样才能确保官府的收入不减。第二个前提条件就是,能够确保野人在长丘城内交易,而不是其他地方,否则我们抽不到关赋市赋。”
“运粮损耗巨大,百里之内又没有其他城池,野人岂会舍近求远?而且青铜农具、食盐之类的必须品,只有城内的国人才有,他们不来城内交易,还能去哪?”公子卬觉得第二点没什么可以担忧的,唯一不确定的就是亩产能否提升到预期的水平。
公子卬问章恺,章恺答道:“太傅,农收之事,既看努力,也看天数。天若不降灾于今年,四十亩之增产定有;天若绝我长丘,税之改否,又何足道哉?虽然有风险,但恺以为太傅盛德巍巍,上天定相眷顾。”
公子卬心中吐槽,少拿封建迷信游说我,天灾和政客的道德水平没什么关系,否则拜登、佩罗西执政时期,密西西比河沿岸的农民都该绝收才是。
后世的封丘县有一百三十万亩耕地,而今的长丘城仅仅三万亩,相形见绌啊。听章恺的可以快速激发开垦热情,即使到时候亩产没有预想的那么高,也一定有所提升,但有财政破产的风险。
公子卬来回踱步,迟迟下不了决定。他是一个过度谨慎的人,不喜欢冒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