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莹电子书www.ibingtxt.cc

字:
关灯 护眼
冰莹电子书 > 小知县 > 第51章 第 51 章

第51章 第 51 章 (第1/2页)

凉西州五家家主,聚在酒楼里商议。

这破酒楼,做饭一般,房间也差劲,如果这不是唯一一家酒楼,他们根本不会住。

不过没关系,等他们站稳脚跟,开个两三家,生意肯定都是他们的。

至于这家酒楼,还有隔壁正在修建的酒楼,那都不足为惧。

但这会讨论的,自然是另一个问题。

扶江县的刁民们竟然把土地集体涨价

说什么三两银子一亩地太亏,必须要五两银子

“要说五两银子也行,运河开了,没个七八两下不来。”

“这些人真是见钱眼开,之前死活不卖土地,还以为他们真舍不得,原来是坐地起价。”

“他们两个村的里长也有意思,之前劝着不卖,现在竟然帮忙牵线,还说他帮忙牵线,只要跟他交易就行。”

“估计他从中能挣不少钱。”

这四人讨论得兴致勃勃,领头的刘家家主却道“会不会有诈他们转变的也太快了。”

众人沉默,要不然再查查

可怎么查也没查不到什么,先不说这不是他们的地盘,此地百姓都不愿意跟他们说话。

就算是非编户也守口如瓶,这些非编户大多从凉西州逃难过来,看到他们厌恶都来不及,又怎么会多说。

最后在上集村里长儿子那得知,原来是大家觉得,反正他们县化肥买卖便宜,耕牛农具也有,不如卖了土地,然后集体开荒。

好像是有威望的人这么说的,可他们必须提价,必须五两银子一亩地

查来查去,好像都这么回事。

原本凉西州这六家,还想拉灌江府那十家人一起,可他们有几家竟然想离开扶江县,见到凉西州的人也是十分厌恶。

纪炀自然知道这些事,更知道灌江府的人想走,估计觉得此处要被凉西州的害,所以觉得不是好地方。

其中灌江府韩家也是其中之一,或者说以他们为首。

坑那边的人,还要安抚这边,玉县丞跟凌县尉都要觉得自己脑子不够用。

纪炀却不慌不忙,好像扶江县一点乱子都没有,笑着拟了份聘书。

聘请韩家读书人来官学当夫子。

他们刘夫子已经够辛苦的了,一个人带着一百多个学生,嗓子都要冒烟,全天候教学,谁受得了。

而且官学也渐渐走上正轨。

哪些学生只用习字算数,哪些可以准备继续读书科举,全都划分好。

现在一个夫子肯定不够的。

纪炀一边着手请夫子,一边向潞州学政那边给刘夫子请官,让刘夫子当扶江县的教瑜,主管整个县城,负责教诲所属生员。

这里要说一下承平国的官学归属。

一般来说,地方大致分文武官,再设监察一到两人。

而游离在这些制度之外的,还有教职,他们可以不听命当地长官,直属中央的礼部所管。

所以他们的升职任免跟当地的宪司没什么关联。

没有做官的举人秀才都可以去当地官学求职,求不上的也能挂个名,等有空缺了喊你们。

潞州城的官学自然规模不小,想去求职挂名的人也多。

刘夫子跟当初另一个夫子都是在挂名候补等位置。

没想到被分到此处,那另一个夫子并不想过来,原因也简单。

如果他们留在潞州城,候补进了当地官学,那升迁机会便多,留在穷乡僻壤,什么时候才能从夫子升迁做官

以当时的扶江县来看,这里的官学大约五年十年才能发展起来。

如果官学不发展起来,连请官的资格都没有。

之前不请官,是因为官学只有刘夫子一人,不能一人兼任教瑜又兼任夫子。

甚至有两个夫子的时候,这官都是不好请的,所以当初跟刘夫子一起来的同僚不想在这,等扶江县官学有三名夫子,那等到猴年马月

还不如在潞州城官学熬资历快些。

不能请官,就说明他们一直会是夫子,直到当地官学规模够了,才有官可做。

而且请的夫子,还要经过潞州学政那边首肯,这才能当成。

反正想要成为真正的官学,有长官,有下属。

需要学生足够,还需要夫子足够,还要学政批准。

之前不愿意来的夫子,就是觉得等这些条件都满足了,他估计都要老死在这。

就算当上了教瑜,那又怎么样,这里的学生质量不如潞州城。

他们升官也是要看学生“升学率”,放古代就是能不能考上童生,秀才,举人,进士。

扶江县没这个底蕴。

刘夫子自然也明白这些,可他听过纪炀的志愿,又见了此地百姓学习的热情,那片拳拳之心促使他留下。

这才有了现在的扶江县官学,学生已经超过一百,肉眼可见,等到发非编户们安稳,学生人数能直升两百。

学生的条件满足,纪炀自然要撺掇夫子的事。

只要给灌江府韩家下的聘书成了,刘夫子也会正式成为刘教瑜,从此正式走上教职官员体系。

如果他这边做出的成绩好,考出不少的秀才,举人,甚至进士,那就是平步青云之路。

有一天去汴京礼部为官也有可能。

而且这一路教下来,人脉不可估量。

纪炀给他请的官,也便是为官的第一步。

刘夫子听说此事时,一时有些说不出话,他年初过来,也没想过今年就有机会当上教瑜。

可他们知县大人的手腕,这似乎又不是什么难题。

刘夫子激动拱手作揖道“谢谢知县大人了。”

说罢,忍不住补了句“来扶江县,还真来对了。”

留在潞州等着候补当夫子,再等着被提拔,还不如到扶江县做事更好。

虽说扶江县的学生确实没有底子,但这里的学习风气却极好。

这也有知县大人耐心引导的缘故。

现在他们扶江县不论男女老幼,都热爱习字。

最直观的原因便是,只要习字,那在县城三个作坊做事,工钱都翻倍。

在读书人眼里,这个原因俗了些,但也最有效。

所以灌江府韩家对这种情况一时心情复杂。

他们家世代耕读,自然对爱读书的地方心有好感,他们刚来扶江县的时候,见几乎家家都在习字,没有纸张的,便取些沙子练习。

听当地人说,这还是知县教的法子。

不过渐渐发现,他们不仅对习字感兴趣,对算术更是性质浓厚。

惹得韩家专精算术的子弟韩松康很是高兴,可他转了一圈回来,只说“他们只对最普通的加减感兴趣,说是算账方便。”

之后发觉,不仅是算账方便,习字也只是对常用字有兴趣,别说四书五经了,诗词歌赋更是不想学。

就连官学也有专门教导常用字跟算术的,跟他们这种正统文人世家一点关系也没有。

原本很丧的韩家更是沮丧。

心里说不出的感觉。

但还是准备留在扶江县,反正灌江府那边回不去了,回去就被撺掇造反。

现在的承平国也不错,百姓大体安居乐意,搞什么事。

留在这几天时间,韩家却又想离开。

因为年轻有为家主韩潇发现,此地不能久待,那凉西州一群人正在密谋兼并土地,以后的扶江县也不太平。

这事说给家中族老听,族老沉吟片刻,又观察几天,发现当地知县并没有什么动作,叹口气“走吧,任由这些人胡作非为,此处知县也太不小心了。”

“看来他管民生不错,但是这些弯弯绕绕不太行。”

扶江县好不好

自然是好的,各处欣欣向荣,当地百姓对外来人不排斥,甚至主动帮忙。

还出过义勇之人,谁家有事他们都会帮忙。

假以时日,必然越来越好。

但凉西州那群人在,这里必然会被破坏。

也不怪当小知县,他年岁轻,做到这种程度已经很好了。

韩家却经不起折腾,也不想管这件事。

顶多在离开时跟纪知县多说几句,让他有个防备。

韩家家主韩潇甚至道“要不然咱们家找个荒山住下算了,哪哪都是事。”

这家特性也有点意思,纪炀在知州信件里看过了。

他家好像有种独特的丧气质,什么都抱着最坏的想法。

前朝要亡之前,家主便带着家眷辞官回灌江府,任凭怎么劝说都不出世。

承平国起来,他家还是怕被追究,不让子弟去科考,到近几年有了打算,又遇到兵祸,还有人撺掇他们一起造反。

韩家哪会做这事,赶紧收拾细软离开,就算兵祸平了也要走。

他家是真的怕事,不过家风很好,平时乐善好施,喜欢帮穷人,所以名声不错。

估计也因为好名声,才被起兵祸的人盯上。

现在能说出干脆躲山里这种话,好像也没问题。

就在他家继续收拾细软要走的时候,纪炀带着手下官员,再带着郑重的聘书前来。

纪炀当没看到他们在收拾东西,笑着道“灌江府韩家学识渊博,书香门第,本官特来拜访。”

现在的韩家被安置在简易房屋里,纪炀来的这间,便是韩家族老,韩家家主,还有几个家中顶梁所住之地。

家主韩潇听此,下意识上前“纪知县谬赞,不知您来,有失远迎。”

韩家不由得奇怪,之前凉西州那边怎么求见,纪知县都不去,这会怎么主动过来。

还赶在他们要走的时候过来。

等周围人清退开,纪炀把来意说了明白,又给韩家家主韩潇看了写的聘书。

谁料看一眼,韩潇差点忍不住。

这叫聘书

重点倒是清晰,可一点文采都没有,看着干巴巴的,当知县的应该是科举出身吧

这文笔,能考中做官

承平国的文化到这种地步了

纪炀轻咳,倒也没解释,如果他说自己是买官来的,只怕韩家拔腿就跑。

韩潇此人的来历纪炀也清楚,他今年不过二十四,当上家主的原因,也是他族长父亲前几年去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