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莹电子书www.ibingtxt.cc

字:
关灯 护眼
冰莹电子书 > 我若成佛,天下无魔 > 第18章那个故事其实挺烂的

第18章那个故事其实挺烂的 (第2/2页)

鲁超说:“老钟有国外生活的背景,所以他拍的故事不局限于香港、台湾,这种黄白组合更有传播力,在全球范围内接受度会更高一些。拍片不是得考虑受众面和上座率嘛。沈渡,这种电影工业模式你不懂!”

沈姐多心了,赌气说:“对,我就是个破编剧,小编剧,那好不好看你别问我呀!”转身要去超市买手纸和酱油,还拉上我。沈姐很享受身边有帅哥帮她提货,在超市里被顾客关注的瞬间。

鲁超哥哥直呼导演为老钟,其实他哪里认识,看过他几部片子而已。钟导演在港立导演中排得上号,算是蛮有影响的一位。

从超市回来,鲁超征询我对《心灰》的看法,说:“欸你好好看了没有?”

看了呀,我说。

“看明白没有?”

明白了呀,怎么没明白?

鲁超冲我直摇头,说拿我没办法。说谁要是当了我老婆,嘿嘿……

他最终也没说出当了我老婆会怎么样。其实,他心里也明白,未必会怎么样,好歹我也是一个被公认的暖男。

我说,我不太赞赏片子对男一号的人设,他爱上英语老师如果是因为父爱缺失,是追求一种心理补偿,那就太……太一般了。追求父爱导致这一切,基本没这个可能。

鲁超哥哥沉思了片刻,对老婆说:“tony的说法不是没道理,被他这么一说,我也觉得这就是个套路。”那会儿,沈姐正在整理刚买回来居家物品。

“这种爱其实和异**一样,是没理由的。如果一定要找理由,就把自己栽里头了。爱的起因如果是对父爱的向往,我也觉得牵强,甚至有点浅薄。你想想,一个父亲能给儿子推荐一本描写露骨的爱情小说吗?而这一举动恰恰是吸引男孩的开始……虽然这只是一个细节,但对这部影片而言,这个细节就特别重要,是所有因果关系的因。影片的其他情节都表明男孩心里是有目的的,全明白,打一开始就明白,就冲着这个,哪是什么追求父爱?”他感叹地说,“有点意思,有点意思……沈渡你说tony看不了这类片子?这小子聪敏着呢。”

沈姐说:“总的来说,这导演,在我看来就四个字:力所不逮。影评人把这部片子吹神了,哪有那么好。”

鲁超不同意编剧老婆的话:“话也不能这么说,开端还是好的,虽说故事有点单薄,文戏部分还是很可咀嚼很可玩味的……”

沈姐没搭理他,忙着电话叫外卖,捯饬我们一屋子人的晚饭。

鲁超哥哥问我:“你说你沈姐能写好这一类电影吗?情感的,另类的?”

我笑着说,能啊,大作家,什么写不了。小菜一碟。只要是有可能在人类世界发生的故事,我姐都能写。

鲁超撇着嘴说:“我看未必……”完了,还“嘿嘿”了一声,特伤人。

沈姐习以为常,不在乎老公的阴阳怪气,冲着电话:“两个炒面,一个炒粉……炒面带肉丝,炒粉不要肉丝……听明白没有?真费劲!”直囔,吵得鲁超哥哥冲我们又摇头又皱眉。

鲁超说:“她根本进入不了那种良好的写作状态,被俗世的生活所累……按理说,你沈姐也是很有才华的。可是现在,连进洗脚店她都觉得是邪行异端,整个脱离现实社会,怎么可能写好复杂的人性?太婆妈,你姐她太婆妈了……一个婆婆妈妈的人,看不到世界的纷繁,更体会不到那种精彩。那老小子怎么说来着?这是一个天堂,可是很难达到……”

“谁啊?谁这么说?”张大夫问。

鲁超终于憋出一个名字:“李……李安!”

张说:“我有个主意,带着你老婆,我们去趟泰国吧。旅游,放松,顺带着让她感受感受外面的世界。这些年她待在家里太久了,而世界的变化又太快,太纷繁。”

鲁超一拍大腿:“这主意好!tony,怎么样,一起去?你去,你姐一定高兴。”

我说,我可没准,公司最近忙。你们该怎么打算怎么打算,别把我算里头。

“去次泰国……”鲁超神叨叨自语,“看来这是必须的……”

…………

《心灰》说一个从小失去父亲的男孩,与寡居的姑母一起,生活在一个长年没有男性的家庭里。

他的文学课老师是个白人男子,看上去落拓,慵懒,胡子拉碴,一副混得不顺心的样子。

第一堂课,老师向同学推荐了一部英国小说,福斯特的《莫瑞斯》,老师说:“你们要是只来听我的课,不做课外阅读,就别来上我的课了!”

《莫瑞斯》写于1913年,直到1971年才得以出版,这是我所知道的有关这部作品的情况,这些内容不在影片范围内。我估摸,作品60年埋于尘土,原因是它讲述了剑桥大学两个年轻男子的爱情,故事还涉及到第三个人,一个地位低下的男仆。一个典型的三角恋故事。

话说回电影——

男孩认真读了老师推荐的小说,被深深吸引,他以各种理由找老师聊天,谈英国文学,谈诗歌,谈成长……男孩蛮有心计的,虽然长得文文弱弱,戴一副度数不高的近视眼镜,身板都没长熟,但蛮要模仿成年人的谈吐——这是影片导演传递给观众的信息。

终于,有天,老师答应带男孩去看自己创作的一部小成本影片——《初恋的痛苦》。这是老师吊诡的地方,也是导演挺显拙的剧情设计。

《初恋的痛苦》也是另类题材——一本小说,一部影片,老师的导向不言而喻,对于男孩来说,老师的内心不再是秘密。

影片在一个简陋场所放映,没有产生多大的反响,没有人关注或者说喜欢这部影片。老师走出影院,不禁感叹香港这地方世态炎凉、人情淡薄,说这样的片子没两天就被人们淡忘了。其实是埋怨这世界对同志情感压根不理解,缺乏同理心。他向男孩坦陈,说如果不是因为在香港任职薪金高,他早就回英国继续写作去了。

老师情绪萎靡,终日颓唐,男孩年轻的模样是他生活中的唯一的亮色。雨夜,一对忘年交龟缩在酒吧喝酒聊天,倾诉着人生的不如意,仿佛能从中获得各自需要的慰藉;偶尔,老师也把男孩请回家,教会他怎样揉面。他说他已经很久没有自己烘培面包了。

老师明白生活中发生了什么,但一直在逃避。

故事进一步发展——

因为在课堂上推介《莫瑞斯》,老师遭到校方的严厉警告。出版社一封客客气气的退稿信,更是让老师的跌入了人生低谷。他以酗酒的方式排遣着心头的郁闷,愈发潦倒。

是夜,男孩去老师家,理由是还伞——那真是个破理由,许多言情剧都滥用这个情节。但生活中这种拙劣的千篇一律的事,真的是很多很多。

男孩去到老师公寓的时候,失意的老头喝得烂醉,躺在浴缸里。按理应该是赤luo着,但钟导演没有去作如此的渲染。

男孩看到醉在浴缸里的老师,放下伞——这是必须要交待的细节——然后脱下衣裤,脱到一丝不挂。影片唯一的重口味只是出现在此地,除此,这真是一部老少皆宜的文艺片,一段人生况味的真实描写。

男孩背对观众暴露出他那还没长熟的身材,瘦瘦的pi股,细细的麻杆腿,然后勇敢地跨入浴缸……至此,影片想告诉观众的是,老师和男孩发生了什么,至于在床上还是在浴缸里,不得而知。这是一种纯文艺的表达。

在男孩跨入浴缸的一瞬,钟导演佯装疏忽,让镜头捕捉到男孩小小的松松的蛋在腿的夹缝里悠悠一晃,“一不留神”,巧妙出位,票房策略。

影片看到这儿,作为观众,我其实对这种rou体关系蛮排斥的。因为年龄差距太悬殊;因为视觉感受太不美好。你想,一个一身赘肉一身黄毛的老头,和一个小男孩,你能从中得到什么美感?我不能忍受一个熊男,对一个青春躯体的占位。尽管钟导演没有直接去表现这种近乎于蹂躏的行为,但所有观影者,都发生了这种脑补——一种以玷污为审美的电影语言。

影片的后三分之一相对显得简单。老师酒醒后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他一直在自责自责自责……挑战观众的耐心,直至吞下大量的药物。老师以决绝的方式,企图摆脱无以复加的罪恶感。

这真矫情。

酒醉不是理由,自杀不能反映人性的磊落。

老头即便吞了药,观众也没觉出他的内心有多高尚。

是男孩救了老头,所有的观众都猜到这一点——按时间长度,电影确乎没到该结尾的时候——男孩半夜电话老师,因为久久没人接听,就跑去老师家。结果救了老师一命。

一切都太普通太人为了……

有点意思的是结局:第二天男孩去医院探望,发现老师的病床空着……正当男孩怅然若失、观众莫名其妙的当口,老师出现在那扇通往露台的落地窗前……阳光构勒出老师臃肿的老态的身躯……

我不知道钟导演干吗不让老头去死?或者干脆处理成校方把老头遣送回英国,了却了这段不知如何是好的孽缘。结果不是。

结果是钟导演给了一个开放式的结局。

这是一种态度。导演的艺术态度,抑或说人生态度。

也许,这就一个导演的情结——哪怕是搞了基,也罪不当死。钟导演大篇幅地去描写当事人内心的罪恶感,至此暴露出全部是言不由衷。

我看完这部影片的感受是,“他们”不会想到去死,因为“他们”爱着。大把的药吞下去,是戏剧的捏造。

当鲁超哥哥向我要故事时,我告诉他,其实,《心灰》的故事很烂。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