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修的文物成精了 第142节 (第1/2页)
“好啦,多谢你们热心帮忙。我心里有数,买了什么我自己知道。”
潘滚滚这么说,佟彤他们也不好坚持了,否则显得好像“觊觎”她的宝贝似的。
“当局者迷。”佟彤下楼时总结,“过两天她就反应过来了。”
------------
潘滚滚在自己客房里,摆好这一堆“宝贝”,喜滋滋地烧水、沏茶、拿出几个茶杯,打开一盒中式点心铺在茶几上,收拾出一个英式下午茶的氛围,好像要招待客人一样。
然后她锁上房门,坐在沙发上,重新梳了自己的红头发,耐心等着。
潘滚滚心中有个小秘密。这个秘密她差点儿就告诉刚才那个英俊的中国小哥哥了。
她可以和文物交流。
就在几个月前,她在清场的时候偶然发现,展厅里那些精美的中国文物,竟然会化为古代中国人的形象,跟她打招呼。
开始是声音,后来居然看见了人影。潘滚滚大为惊奇。
博物馆里的其他雇员也没有报告过任何异常。文物们似乎只青睐她一个人。
“我是《女史箴图》。”雍容典雅,但是形貌憔悴的宫廷贵妇朝潘滚滚一个万福,“你这个孩子,对待展品很细心,就算四下无人,也一丝不苟地遵守安全守则。这么规矩的年轻人现在可不多啦。”
潘滚滚当时都快吓傻了,磕磕绊绊地说:“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唐代摹本?距今1000多年的那个?”
一边说一边瞥旁边展板上的介绍。没错,是距今一千多年。
贵妇人轻轻一点头。
潘滚滚:“你你你怎么会说英文啊?”
而且口音还特别古典,好像二战纪录片里出来似的?
贵妇人笑了:“我来英国都一百多年了,日日面对游客,不仅英语,法语日语意大利语都听得耳朵起茧——不过到底是老啦,很多流行趋势跟不上了——你的红发是染的吗?”
《女史箴图》告诉她,自己是1900年庚子之役,被一个英国军官从北京颐和园里带走的。过了几年,以25英镑的价格卖给了大英博物馆。
由于当时英国方面对保存中国画的知识欠缺,《女史箴图》被大英博物馆按照日本画的方式进行装裱,拦腰截为三段,并且裁掉了所有明清时期文人留下的题跋。而且还贴在了木板上,木板开裂时,画卷也开始开裂掉渣。
“唉,”她叹息,“到底是老了……”
“等等……”
潘滚滚不住地摇头。尽管贵妇人叙述时有意略过一些细节,但她还是敏感地注意到:“你是英国人从中国抢来的!我还以为是拍卖收购的呢!”
贵妇人微微一笑:“国弱被人欺,身不由己。这个馆里许多我的同伴,都是这么来到英国的。”
她微微闭目,将当初封存的那些烽火连天的记忆,娓娓道来。
所谓正直,就是不论自己身处何地、身为何人,对一些触及人性的事,都会有本能的是非判断。
潘滚滚就是这么一个单纯正直的人。她脸上火烧一样,结结巴巴地说:“我、我不知道这些……对、对不起……我们祖先太、太野蛮了……”
贵妇人反倒很豁达,笑道:“往事不可谏,你又不是当年的强盗,何必如此自责?况且,盗我之人早已入土,我却依旧在这人世逍遥得闲,难道不是幸事?再说,你们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也在努力提高理论水平,请来中国专家,对我这把老骨头尽心呵护,我也都看在眼里——对了,如果你能和他们说说,把所有书画展柜里的照度再降低5个勒克斯,我们深受其惠。”
潘滚滚讷讷地点头,眼看贵妇人的身影消失,又变回了裁成三截的《女史箴图》。
她浑浑噩噩回到宿舍,憋了又憋,终于憋不住,把这事跟闺蜜说了,闺蜜却建议她去看心理医生。
潘滚滚依言预约了精神科医生,做了一堆测试,发现自己一切正常。
她知道这不是幻觉,不是梦。
她当即联系了中国馆的研究人员,让他们把展柜的照度降低5LUX。可她只是个普通临时工,没人听她的。潘滚滚没有放弃,后来又跑到学校去找了几个教授,还到中国大学网站上下载了相关论文,给其他博物馆的专家发邮件询问,好说歹说,终于让研究人员意识到,展柜的光照也许是强了那么一丢丢。
因为她在这件事中表现出来的专业探索精神,潘滚滚被博物馆破格录取为见习策展助理,得到了一份正式工作。
潘滚滚也因此而开始报汉语学校,开始主动地系统性了解中国文化。
这是后话。
……
当晚,《女史箴图》化形出来感谢。
“年轻人,谢谢你。”贵妇人笑容满面,“现在舒服多了。明天我就要进地库休息。以后有缘再见吧。”
潘滚滚忐忑不安地叫住她。
“亲爱的,我是说,您……您在英国待了一百多年,有没有想过回中国?”
她在新闻里看到,中国政府最近成功收回了一件流失海外的宋代瓷器。而且正在和许多国家的博物馆商谈,打算追索当年被非法携带出境的珍贵文物。
过去文物们都无知无识地摆在展厅里,潘滚滚还觉得没什么不妥;可是《女史箴图》跟她聊天时,话里话外都流露出思乡之情。
“其实二战的时候,你们英国政府为了感谢中国军队在缅甸的一次解围,曾经有意让我归国,或是赠送一艘潜水艇。那时的国民政府选择了潜水艇。
“我当时啊,满心的欢喜落空,可又不得不理解那些人族官员的选择。那时候的中国,确实更需要潜水艇……”
潘滚滚脱口而出:“现在再还回去也不迟啊!”
作为一个追求个性、野蛮生长的英国小青年,在某些人看来也许还有点“圣母”,她没什么历史包袱,有时候还觉得大英博物馆里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很多所谓异国情调的收藏,他们西方人也不感兴趣,而且数量巨大,大多数藏品都几十年如一日地放在仓库里,从来没展出过。
那还不如“分流”到其他博物馆去,让它们能够有机会发光发热。而且既然是中国文物,肯定中国人更能够鉴赏和珍惜。
她又不是大英博物馆股东,不在乎什么经济效益、馆藏排名。所以第一反应就是,送回去也没什么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