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2.谢幕 (第1/2页)
杀了这个逆子?李世民摇了摇头,光想想就下不去手。
李泰是他最心爱的儿子,从小便是儿子中最聪明的,也是学问最好、文辞最佳的一个,本来李世民确实对老四寄予厚望的,要不也不会允许其开衙理事招募宾客,也不会对其结交朝中重臣坐视不理,更不会让其进入武德殿读书,李世民承认,李泰所做这一切,依仗的这一切,都跟自己的宠爱和纵容有直接的关系,如果自己一开始就不给李泰留一点念想,彻底断了他的希望,或者如果一开始就坚决的让他就藩,如果不让李泰进入武德殿读书,或许李泰也就不会这么有恃无恐,也就不会出现今日的烦恼了。
不杀,那就只有废黜,这倒是个办法,但用什么理由废黜呢?平白无故,废黜亲王,不公布合理的理由,没有确凿的证据,就没法给朝野一个交代。可是李泰这些事一旦公布,天家骨肉相残,兄弟阋墙,闹的天下皆知,世人怎么看自己?
你李世民自己靠着杀兄屠弟登了皇位,十几年后你的儿子有样学样,再来一遍你当年的戏码,重走一遍你当年的路,玄武门的惨状十几年后还要再上演一次。
难道李家就注定走不出宫门惨变的循环了吗?难道自己有生之年还要以另外一个视角,另外一重身份重新经历玄武门的惨状吗?
一想到这里,李世民通身寒意彻骨,不自觉打了一连串的冷颤,不行,不能让这样的惨剧再次发生,也不能让朝野再看到兄弟相残的惨剧。
李世民独自想了两个时辰,内侍们见他一动不动,都不敢打扰,只得陪着干站着,当李世民站起身的时候,已经是天色将晚,夕阳已至。
傍晚的阳光照进殿内,落在御案前的金砖上,窗棂户牖上雕刻的重重图案,瑞兽、祥云、龙凤等等,在阳光的照耀下,在地面上纷纷留下细长消瘦的斜影,诸般阴影凑在一处,就像一出角色众多的杂剧。
李世民盯着这一出杂剧,轻轻叹息一声:“也到了该谢幕的时候了。”
第二天,一道诏书颁下。
王君范清廉爱民,施政有方,升任越州大都督府长史,仍留洪州刺史任上理事办差,另外赏赐黄金百两,绸布百匹。魏征亲赴洪州安民理事,劳苦功高,能识大体顾大局,赏黄金百两,领旨后立即回京述职。李泰在洪州办事不力,降黜为宜都王,回京闭门自省,不得与任何人接触。
诏书一下,朝中官员都懵了,因为这么奇怪的诏书很少见,诏书中的处置似乎有些前后矛盾,既然王君范是清廉爱民的,皇帝认可施政有方,又得了赏赐又升了官,那他原来私收田租贪墨赈粮的事就是冤枉的,朝廷就应该给他平反,应该明旨褒奖,而魏王对他的处置自然就是错的,就应该申斥魏王。
但旨意里既没提给王君范平反的事,也没有一句魏王处置不对的话。甚至对李泰只是轻轻一笔带过,但要说对李泰没有处置,也不尽然,毕竟从正一品亲王贬成了从一品的郡王,但其中原因却语焉不详,只含糊笼统的说了在洪州办事不力,怎么不力却一句没说,更没提跟王君范有无关联,至于回来后该如何处置,也没说。只说让他回京自省,不得与外人相见。
至于魏征呢,得了识大体明大局的夸奖,也有了重赏,但是具体是怎么识大体,如何明大局,没人知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