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零之暴富人生 第175节 (第2/2页)
苏丹丹就在信里跟苏嘉宝写道:“……我想快点长大,长大后去外面上大学……”
因为只有苏丹丹长大了,考上外面的大学后,她才能从那个家里离开。
可对一个孩子来讲,一门心思的只想离开自己的家,那得是在那个家里待得多难受,才会起了这么一个念头的。
周胜男和苏启航知道这些后,都是长叹了一口气。唯一值得欣慰的是,苏丹丹选择逃离那个家的办法,是通过努力读书考上好大学来实现。
而像苏嘉宝这种,是在父母全心全意的爱里长大的孩子,真的跟苏丹丹完全不一样。
苏嘉宝甚至还说过:“我将来要是考上外地的大学怎么办啊?我不想一个人去外地,我想留在爸爸妈妈的身边……”
别看苏嘉宝高中读寄宿适应的好像挺好的,但这是因为学校本来离家就不远。再加上一个礼拜只是在学校里住五天,周末两天是可以回家的。而且就这寄宿的五天,苏启航和周胜男但凡有时间,都是一定会去学校里看望一次苏嘉宝的。
苏启航是在乎苏嘉宝的学习,但却不是那种非要求孩子一定要考多少名,将来进什么样的大学去念书的家长。
可要是苏嘉宝只是因为舍不得他们,才不想去外地念大学的话......苏启航就笑着跟苏嘉宝说道:“没事,你喜欢去哪念大学就去哪念大学!大不了爸爸妈妈跟着你走,把家搬过去!”
作者有话说:
今晚没有了,咱们明天见哈!
爱你们,么么哒!
感谢在2021-11-09 15:11:13~2021-11-09 19:26:17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投出地雷的小天使:Nancy 1个;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JOY_X 20瓶;Nancy、恬恬开心 10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第150章 150
高二一开学, 苏嘉宝和赵明诚就不在一个班里了。因为文理科要分班,苏嘉宝选的是文科,赵明诚选的是理科。
先前要选文理科的时候, 学校老师其实找过苏启航和周胜男的。找他们也不是为别的, 就是苏嘉宝要选文科的事。
这个时候还流行一句话,叫“学好数理化, 走遍天下都不怕”。
反正对于这个时候的人来讲,好多人都觉得理科比文科更重要。所以一般情况下,选文科的, 都是成绩偏差, 或者是理科实在是太差了的。
苏嘉宝的成绩却一直都很好。
每次大考都是稳定年级前十以内的,用老师的话来讲,她只要稳定发挥, 完全不愁考不上好大学。
面对找上门的老师,苏启航和周胜男都态度特别好的接待了。老师说的这些事, 他们也应着, 说一定会好好找苏嘉宝谈一下的。
但是等老师走了之后, 苏启航和周胜男只是问了苏嘉宝一句:“真决定选文科了啊?”
苏嘉宝点头:“嗯, 我想学文科。”
那就学文科呗!
那些人都说理科比文科好,不就是觉得理科比文科生将来更好找工作嘛。但这种事,放他们家根本就不算事。
苏启航私底下还都跟周胜男商量好了:“将来嘉宝要是想管理公司,那我就手把手的教她……她要是不乐意,那公司我就给她好好的管着,她只管去做她想做的事……”
苏启航是二十岁那年得的苏嘉宝,如果苏启航身体够好, 等到苏嘉宝六十都当奶奶的时候, 八十岁的苏启航没准还在世呢!
所以苏嘉宝就算一辈子不出去工作, 苏启航也能养着她。
于是在问完了苏嘉宝的意愿后,苏启航和周胜男就去找了老师,一脸歉意的笑着跟老师说:“我们在家里仔细想过了,其实学文也挺好的……”
做家长的都这么说了,老师还能怎么办?
赵明诚却只能选理科了,因为他文理科成绩相差有点大,属于典型的理科比文科要好的那种学生。
两个孩子虽然没在一个班里,但是苏启航这边照旧是上学校看望苏嘉宝的时候,也会给赵明诚带上一份东西。
尤其是当苏嘉宝和赵明诚进入高三后,苏启航和周胜男更是直接搬到之前他们在学校附近买的那套房子里去住了。
于是苏嘉宝还是在学校里寄宿,但是一日三餐,却是家里做好,然后李叔和李婶再送进学校去的。
饭菜这一块,周胜男还特意去找医生询问过了,保证做出来的东西属于好吃又能把营养补上的那种。
都做了苏嘉宝的,也就顺带给赵明诚也送了一份。
等到下午送饭的时候,李叔和李婶还会把他们俩的脏衣服拿回来洗了。
到了这会,可不是惯着孩子,舍不得孩子吃苦了,而是对于苏嘉宝和赵明诚这种高三生来讲,应该尽可能的把时间都放到学习上去。
赵明诚的姑姑知道这些事,私底下就没少对赵毅和程维君说道:“苏家那边,对明诚是真当自家孩子去看待了。”
就苏家对赵明诚做的那些事,虽然是为着苏嘉宝才顺带的。但终归是有心了,而且这些事就是她这个做亲姑姑的,只怕也不一定能做到。
赵毅就笑:“是吧?苏启航他们夫妇厚道吧。”
要说赵毅为什么从苏嘉宝还小的时候就惦记上她了,并不真的是因为两孩子关系好,赵明诚喜欢苏嘉宝那么简单。
毕竟小孩子的那种喜欢,就是很单纯的喜欢凑在一起玩而已。这种是玩伴的喜欢,长大后也不一定能变成爱情的。
就算真的能变成爱情,做家长的也不可能这么早就计划着这种事情了。所以赵毅看中的,从来都是苏嘉宝身后的苏启航和周胜男。
这世上精明的人很多,精明还厚道的就真的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