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再见李东煦 (第2/2页)
母亲和我到村头时,牛车上已经坐了几个人了,母亲交了钱就上牛车找了位置拉着我坐下了。
“徐三家的,你家五丫这衣服可真好看,是你给制的,手可是真巧啊,这是带闺女到镇上置办东西啊?”
问话的是村里有名的大嘴赵氏,她男人是我们同族的徐有贵。
“带着闺女去镇上的王家铺子接点绣活,孩子他爹现在腿伤了,家里断了生计,只能我们娘俩做点绣活补贴一下家用了。”
“呦,徐三家的,你们家还断了生计?谁不知道啊,县太爷给了徐三一百两赏银呢,前几日不是还有人给你们家送礼嘛,我们不向你借钱,有这个必要和我们哭穷嘛。”
赵氏这话一出,车上坐着的其他几个妇人也都认同的点点头附和着。
母亲可不想村里人惦记着,淡淡道:
“是啊,全村人只知道我们家有一百两赏银,可不知我当家的腿断了,要吃药的,喝的汤药一副就要二两银子,外敷的药也要一两银子,这都一个多月了,药钱花费可不是一星半点的。
人家给送的也都是些吃食和补品,当不得银子用啊,平时的嚼用也是要花钱的,一百两看似多,一个病人就耗费的一大半了,而且这腿还没好呢,以后能恢复啥样子也未可知啊。我们娘俩再不做个绣活,这银子赚着难,花起来可是快的很,日后生活可是坚难了。”
“唉,是这个理,家财万贯,难平一个药罐啊,徐三伤的是腿,老话说:伤筋动骨一百天,这才一个多月,日后这两个多月又是喝药又是敷药的,恐怕这百两银子就是能将将够用吧,这腿好了也是不能吃力的。”
说这些话的是村里周老婆子,她男人和她是外来户,在村里落户也有七八年了,周老婆子在村里从来不和那些长舌妇们聚在一起说东道西的。
“周婶子,就是这个理儿啊,看着荣耀,苦涩心酸自知啊!”
母亲哀怨的说道。
多亏了周老婆子的一番话,让那些酸话连篇的女人们都闭了嘴,也不再看向我们娘俩了,话题也不再围着我们转了,开始说起了家长里短。
大半个时辰终于看到镇子,到了门口大家都下车了,就进了镇子。
今天是小集日,镇子上的人不似大集时那么热闹,但也赶集叫卖的人头攒动,母亲紧紧的拉着我的手,生怕我走丢了,径直的向繁华的街道走去。
我的眼睛左顾右盼的,看看这,瞅瞅那,已经有近一年没有和母亲来镇子上了,看什么都新鲜有趣。
突然在一个大酒楼门前看到一道黑色长衫的背影,不禁心头一动,正是经常出现在脑海里的那个男子——李东煦。
他在人群中过于出众,今日他穿着黑色的长衫,衬得他的身躯更是高挑,这一身黑衫也掩不住他卓尔不群英姿,更显得意气风发,乌发束着青色的发带,脊背总是那么笔直。
我直直的盯着他的背影看着,心里却浮动着一丝苦涩,许是我的目光太过直接,突然他像感受到什么,转头向我这边看来,我慌乱的调整眼神,可是心里却是砰砰的跳,好似犯错的小孩子被抓住了,恰在此时一辆马车从我身边过,成功的挡住了母亲和我,同时母亲也拉着我进了一家店铺。
懵懵懂懂的就跟着母亲进去了,心里还在想,他应该是没有看到我们吧,希望是的没看到,要不然会觉得有些尴尬。
“姗儿,我看这个颜色不错,很衬你,姗儿?姗儿?你发什么呆呢?”
原来母亲是拉着我进了一家布庄,给我挑选料子,可是我正在出神,母亲就喊了我两声,我才反应过来。
“啊?娘,怎么了?是要给我买吗?我不要的。”
略有些紧张的回答着母亲。
“你怎么了?是哪里不舒服吗?怎么愣愣的?不热啊!”
母亲说着就伸手抚上了我的额头。
“娘,我没事,就是许久没来镇子上了,看什么都新鲜有些走神了。”
看着母亲关切的眼神,我就随便扯了一个理由安抚她。
“你这孩子,吓了娘一跳,你看看这桃粉色多衬你啊,嗯,这匹也不错浅粉色的做个外面的罩衫正好,掌柜啊,这两匹布要多少银子?”
“这位大嫂子眼光真不错,桃粉色精棉布一两银子一匹,这浅粉色的是绡要三两银子一匹。”
掌柜语气和善,满脸笑容的说着,看着就让人舒心,并没有因着我们娘俩穿着粗布衣裳就对我们爱搭不理的。以前同母亲来镇子上交绣活的时候,那王家铺子的掌柜就是一脸嫌弃的不愿和我们多说话的。
我吃惊的说道:
“绡要三两银子?这么贵啊?那,那绛绡呢?是不是更贵啊?”
我的乖乖,一匹绡要三两银子,那可是我们三房给祖母的一年孝敬银钱啊!绛绡还不是要吓死人了。
“哟,这姑娘还知道绛绡呢!绛绡要五两一匹,最重要的是要预定,咱们这个镇子能买得起的人家可不多,前些日子顺平酒坊的李东家就在我们店里定了几匹呢。”
我喃喃的小声嘀咕着:
“李家!五两一匹!”
“徐三婶,来镇子买东西啊!”
这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