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5章 钱永的变化 (第2/2页)
变得通情达理,体谅父母。
一念至此,钱浩南不由自主地放缓了语气,温和道:“永儿,你能这么想,爹很欣慰,不过,只要爹还做这个兵部尚书,上阵杀敌的事情你就不要想了,毕竟大都督府有明文,如你这样的家中独苗,不得投军。”
放在以前。
这番话说出来,钱永免不了要大发脾气,打砸家具那是常有的事情。
然而。
此时此刻。
钱永却表现的十分平静,风轻云淡道:“这三个月里,儿子想了很多,如今上阵杀敌已经不是儿子所追求的,儿子追求的是更为崇高的理想!”
此话一出。
钱浩南和钱夫人眸子里都是迸发惊喜之色。
虽然不知道永儿所谓的“更为崇高的理想”是什么,但只要没有生命危险,他们就全力支持。
“何为更崇高的理想?”
钱浩南伸手捋了捋胡须,开口问道。
钱永看着钱浩南,神色专注而又认真,一字一顿的道:“为万世开太平!”
短短的六个字,让钱浩南神色一震。
“读书人都以这句话作为理想,落到实处,你打算如何做?”
钱浩南一脸认真的问道。
钱永沉默了几息,道:“以儿子在李集村生活的这三个月来看,想要为万世开太平,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让百姓能够养活自己,归根结底就是一个字——农,儿子来的路上听说了,明修书院的四周又建立了几座新的书院,其中就有农业书院,专门研究农事。
儿子本打算去农业书院读书,钻研好农事,可是思来想去,觉得农事实在无趣,儿子就算是用心去研究了,用不了多久也会产生懈怠,因而儿子便想着从别处入手。
百姓之所以穷苦,一是无法养活自己,二是受到欺压,儿子想的便是如何能让他们不受人欺负!”
说到这,顿了顿,抬眸看向钱浩南,正色道:“儿子听说,朝廷有旨意,要趁着京察和大计,招募一批新的监察御史,这一批监察御史数量庞大,且会外派到大乾的各州各府,儿子想要成为其中的一员。”
钱浩南听见这话,认可的点了点头,沉吟道:
“都察院大规模的招募监察御史,确有其事,这是方相的命令,不出意外是能够办成的,按照方相的意思,先从底下的官吏中选拔一批,暂且用着,剩下的绝大多数的空缺,由恩科的进士补上......
这件事,方相很重视,应当会亲自盯着,方相又认识你,想要将你悄无声息的送入都察院,绝无可能,但是你爹拉下脸,去求一求方相,不出意外能给你求来一个位置,只是之后再有什么事情,方相就未必会照顾了。”
钱浩南皱着眉头思索,想着向方相求一个职位的可能性。
他在方党中算得上是第四号人物。
除了方相,杜晨安,秦兴言,接下来就是他。
再加上,之前几次重要的抉择,他都坚定不移的站在了方相的一边,一个监察御史的职位,方相应当还是会给的。
这么想着,钱浩南下定了决心,等明天一早便备上厚礼,去相国府找方相商议此事。
然而。
这个时候,一旁的钱永却忽然开口道:“这件事情不用爹去办,儿子要靠自己去成为监察御史!”
钱浩南一怔,道:“你没有功名,如何能成为御史?”
钱永道:“爹不是说了,今年有恩科,儿子要是能中进士,做这个监察御史,岂不是十分相符。”
钱浩南听见这话,忍不住轻笑一声,道:“进士哪是那么容易中的,许多悬梁刺股的读书人,读了大半辈子的书,也未尝能中,更何况你这几年,功课也都荒废的差不多了。”
话还没说完,就听见钱永道:
“儿子听说,这一次的监察御史,除了从恩科的进士中选,还会从符合年纪且能通过考核的人里选择。”
钱浩南皱眉:“还有这样的事?”
钱永道:“就算没有,无非也就是好好的读书,今年考不中,明年考,明年考不中,后年再考,总有一天是能考上的。”
钱浩南听见这话,下意识地打量了钱永几眼,觉得他仿佛变了一个人。
当然,这里的变化是好的变化。
“还是方相厉害啊!竟然能想出让丁字班的学生到村里的法子!”
“要是没有方相,永儿怕是还会和以前一样,不务正业,做他的长安第一败家子。”
一念至此。
钱浩南对方修充满了感激。
“你能这么想,爹很欣慰。”
同样的话,第二次说出来,钱浩南的语气坚定了许多。
紧接着。
两人围绕着如何使天下太平展开了一系列的论述。
期间,钱永竟然还提出了不少有意思的想法,就连贵为兵部尚书的钱浩南都没有想到。
这么一对原先好似水火不相容的父子,如今却是十分的和睦。
时间一分一秒的流逝。
不知过了多久。
钱浩南道:“你从明修书院一路赶回来,想必也是乏了,早点回去休息吧。”
钱永也不矫情,应道:“好。”
说完,行礼,转身就要离开。
没走几步,他忽然想到了什么,转头看向钱浩南道:“爹,我从李集村带回来两个人,我想让他们跟着我,平日里清扫卫生,给我研墨......”
此刻,钱浩南心情正好,大手一挥:“人是你带回来的,如何处置,你说了算!”
钱永再次行礼,转身离开。
钱浩南看着钱永的背影,只觉得心情无比顺畅,看向一旁的下人吩咐道:
“去杜府、秦府、周府请几位大人过来,今晚老爷我要与他们不醉不休!”
下人一怔,道:“现在?”
天色已暗,这个时候去府上请人家喝酒,有些不太合适吧?
钱浩南想了想,摆摆手道:“明天吧,到时候在伊人居好好的摆上一桌,跟他们好好讲一讲,永儿从明修书院回来后变成了什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