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丨治国治民 (第2/2页)
可胡邈自诩结好董承,偏偏不把第五巡放在眼里,此时误以为是皇帝有意提拔他——这些天皇帝对董承的优待,胡邈都看在眼里,自然会产生这样的幻想。
“如今关中流民凡数万户,或遍布乡野、或聚于城邑、更有举家合族匿迹深山,消息难通。”胡邈自信说道:“故而臣以为,可从郡县以下分摊需招募的流民户数,按屯田之效分批嘉奖属吏,以聚流民。”
“实属谬言。”第五巡抓住空子,冷言说道:“若有奸吏耍滑,把有地百姓当做无地流民,强行纳入屯田,若是引发民怨,恐怕有违陛下屯田的本意。”
这确实是胡邈没有想到的地方,他顿时失措,战战兢兢的看着皇帝。
皇帝面无表情,随意的摆手道:“你下去吧!”
胡邈不禁长吁一气,收起了卖弄之心,连忙退下了。
皇帝冷言瞧着胡邈离开,对第五巡说道:“他说的不足挂齿,而你是劝农令,正当其任,如今朝廷有良策,除了三辅、弘农有流民归附以外,河东等地流民却未见应募,对此你有什么方略吗?”
这就是真正的考校了,幸而第五巡早有准备,要不然他还真不知道面对这个问题该如何作答:“流民之所以不敢应募,有两个因由,一是河东黄巾裹挟流民,使之不得南下弘农,再有匪徒盘踞于途,民不敢至、二是关中匿民成风,流民宁可居于深山,也不愿躬耕沃土。”
“嗯、不错,我早已遣派虎贲中郎将盖顺等人带着兵马赶赴各地,以战代练,剿灭那些裹挟百姓、盘踞山野的山贼盗匪去了。至于河东的黄巾贼寇,不日也将派发大军征讨。”皇帝点头说完,复又好奇的问道:“但你刚才所说的匿民成风,这是何意?”
第五巡打起精神,说道:“孝灵皇帝光和年间,关东有张角兄弟谋叛,关中则有妖道骆曜教民缅匿法,助其隐蔽踪迹,逃亡郡县,官府追之不及。”
这个缅匿法虽然口口相传是道家的隐身术,其实听了第五巡的描述以后,皇帝很快就知道这个缅匿法不过就是教人如何遮掩行踪,将自己藏在深山或是某处不被人发现。他深究了缅匿法的功能与用途后,不由得对这个道人骆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你分析的如此周详,可有什么良策?”皇帝问道。
第五巡为难的说道:“这个涉及朝廷财赋,关乎百姓生计,臣未有周详之策,不敢妄言。”
“你但说无妨,在此地的无不是朝廷桢干,你说出来集思广益也好。”皇帝好奇的说道。
“臣窃以为,彼等流民之所以宁可居于深山,主要还是因为朝廷的税赋太重。”第五巡也不卖继续关子,直接点到了关键。
“税赋?”皇帝疑惑的看向荀攸等人,说道:“我记得本朝三十税一,虽偶有增添,但也不是常例,难道说是别的税?”
第五巡点头道:“赋税之重,不在田租,而在算赋。按定例,凡十五岁到五十六岁的成年男女,每人每年交纳一百二十钱,称为一算。除此以外,还有口赋,自七岁起征,每人每年二十钱。可自孝桓、孝灵皇帝以来,屡有增添,甚至从襁褓开始起征口赋,以至民生子不举,甚至生子则投水溺亡。”
皇帝知道汉代田租很轻,但是其他的赋税却很沉重,汉末的时候民怨沸腾,也跟沉疴的税赋有关系。
“陛下效前代屯田之制,虽有益于朝廷,能充足军需、安抚流民,但其官六民四的租税对于百姓来说,着实太苛。因为他们既要担负算赋等其他的赋税,又要承担十税四的田租,是故臣以为这并非长久之计。”第五巡小心翼翼的说道,毕竟屯田可是皇帝心头第一大事,妄自批评,一个不好就会带来麻烦。
“募民屯田,利在当下,绝不可废。”皇帝再次定下论调,但他也知道屯田的缺陷:“但我想的不周全,还道是彼等流民全无生计,只要给他们田种就不怕他们不会云集影从,没想到竟是有这样的顾虑。”
皇帝看了眼第五巡,说:“这倒也好办,我本来打算就税赋一事诏少府、大司农商议,既然你先在屯田的政策上发现了问题,现在弥补倒也不晚。回宫之后我便让尚书台下诏,凡屯田之民,算赋减半、口赋蠲除,其余税赋一概减免,由贾公你来拟诏吧。”
贾诩一愣,没想到还有自己的事,但不过是拟个诏,这本是他尚书分内的事,他旋即答道:“陛下睿鉴,此举将使关中诸郡流民,皆蒙雨露之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