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六章 虽明言和议,实欲缓兵 (第2/2页)
如今宋军自保有余,进取不足。零波山诸堡寨既是屏障,也是负担。
此前收留的诸军败兵,多数安置在这里,他们胆气已丧,守城或者还行,与党项人争锋实在做不到。
他们散列几处,会州这里转运的军粮,倒有不少要耗在他们身上,山路转运艰难,还要防备党项人袭击,几十天下来,损耗颇高。
两人走到沙盘前,左昌荣便为其讲述苏博山画略。整体而言,先解龙沟堡之围,再解平西堡之围。
而为龙沟堡解围之关键,就是要调集两万马军,阻断党项援兵,至少也要挡住三天,越久越好。
而步军则要调集四万以上,与铁林军内应外和,将堡外党项兵马由西自东击溃,利用零波山诸堡的守军,阻滞他们重新集合,遣一到两军追杀。
而其余步军则去支援马军,彼此掩护。
若能救出铁林军,则顺势前出平西堡,能惊走西夏人最好。即便不能,有水路运输可以依靠,平西堡的通路也不至于断绝。党项人得不偿失,不撤兵的可能很小。
“调兵不易。”苏执礼劝道。
陈安平点点头。
“诸军调遣的确需花心思。”左昌荣说道,“但
(本章未完,请翻页)
关键还是粮草。七万大军出动,肯定要动用近十万百姓。考虑到损耗,二十万石粮食必不可少。”
陈安平摇头道:“两万石亦是难事。如今吴泽民不肯越雷池半步,某若多要粮草,他定会推诿。”
左昌荣也知吴元忠性情,要是不告诉他方略,那多要粮草便办不到,可若告诉他方略,又恐军机泄露,反坏大事。
“不能直接从河中府运吗?”左昌荣建议到,“发运使刘公,不是已从孟州到了河中?”
“孟州重建,须得顾募百姓。”
陈安平点到即止,他并不认为三门白波发运使刘槐有此等胆色,敢扣下运往京师的粮秣,直接转运至军前。
“孟州的确重要。”左昌荣不甘心的叹道。
若等太仓、龙门仓粮食运到军前,只怕时机已逝。更可惧者,神射、铁林两军能不能撑到这些粮食运到,尚未可知。
河阳县,孟良渡。
这原是一处普通官渡口。相传是仁宗朝抵御西夏时,大将孟良转运军兵所设,后来成为河阳南北交通之用,渡外二里处有一处狄公庙,里面西殿陪祀的据说便是孟良。
说书人倒对此有些印象,寻常百姓早就不晓得缘故。
因为孟州地震,其余各处水陆码头都被损毁,便只孟良渡无事,左近乡民多信狄公神验,一传十,十传百。
如今到孟州的人,无不听说这些奇谈,有闲情逸致的也会来孟良渡外的狄公庙进香。
而朝廷为了重建孟州,尤其是河阳县,所需物资也多从这里转运,说是百货辐辏是夸张了。
但说是人来人往,车水马龙,那真是贴切。大灾之后的孟州,竟从这孟良渡显出几分生气。
肩扛手挑,黑黝黝的汉子咬牙喊着号子,竭力往车马行走。
每一步都似铁锤砸地,又重又响。因为不便转弯,还大声喊着“当心”,“让让”。这让号子的韵律被打断,显得忙乱。
砰。
肩上的货物已落到马车上。紧接着提一口气,双手将扁担摘了,稳稳的放在车旁。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