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六章 发展形势 (第1/2页)
“夜晚,列车在原野上奔驰,不时从成群成列的高炉旁穿过,旺燃的火焰“呼呼”作响,映红了漆黑的夜空。”
“千百万钢铁大军开进荒山野岭,唤醒了无数沉睡的山岗。爆破手们在常年寂静的山谷里,点燃了开掘的雷管、炸药;无尽的矿石、煤炭,像流水一样涌向炼铁、炼钢炉前。”
“千万条道路赶筑起来了,条条通向矿山和熔炉。火车加快了运行的速度,船只乘风破浪地急驶,都在为钢铁奔忙。”
1958年,在杨老师任职的《人民日报》发表的《沸腾的日日夜夜》,真实地记录了全民炼钢的狂热场面。
一切都要为“钢铁元帅升帐”让路。一时间大江南北,高炉林立,人山人海,热火朝天。
全国遍地都是炼钢铁的土高炉。工厂、部队、公社、机关、学校,连外交部都办起了炼钢炉、炼铁厂。不管男、女、老、少,不分外行、内行,但凡是人都变成了钢铁工人。
没有煤的地方,就砍树烧炭;城里没有树木,就烧家具、床板。没有铁矿石,就砸锅子、鼎锅。建土高炉没有砖石,就拆祠堂、庙宇,毁围墙、宝塔。
bj王府井大街两边人行道上的砖头,一夜之间,不翼而飞,都到土高炉上去了。
往常宁静的学校也沸腾起来了,学生放下了手中的书本走近高炉。长年操持家务的妇女也出来了,把铁锅铁锄送作炼钢的原料。
在此期间,红星轧钢厂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就连何雨柱所在的这个只有几千人的第四分厂都发展到了上万人。
同年,国家又开展了多项运动,四合院开始了公有化尝试。
这时bj城里的四合院多是私人拥有产权,bj全市约有房屋120万间,其中92万间都是私人产权。
bj的城市建设,使得一大批农民工到了bj便转成了城市户口,享受同bj人一样的待遇。但他们没有房子,都在单位临时盖的集体宿舍里。
四合院的公有化尝试,给许多面临结婚生子的外来务工青年打开了方便之门。
四合院里按人口多少平均分配,一般都分到一间房,少数人分到两间房。这样一个四合院里就住进了七八户、十来户。有的多进院落住进了几十户人家。
1958年10月25日,《人民日报》又发表的社论《办好公共食堂》。
社论提出了办好公共食堂的具体要求,比如食堂饭菜多样化,饭要粗细搭配,有干有稀,菜要多种,有菜有汤,尽量免费供应酱油、醋、葱、蒜、辣椒等调味品。
要注意改善伙食,应当争取每月吃两三次肉,每逢节日会餐。
食堂要讲究卫生,要有自己的蔬菜基地,对年老社员、儿童、病员、孕产妇应在饮食上适当照顾,要利用旧有房屋改建饭厅或尽可能地新建简易饭厅等,可谓事无巨细,都作了详细的要求。
当时的民谣也热情地唱道:
人人进入新乐园,吃喝穿用不要钱;
鸡鸭鱼肉味道鲜,顿顿可吃四大盘;
天天可以吃水果,各样衣服穿不完;
人人都说天堂好,天堂不如新乐园。
在此期间,“放开肚皮吃饭,鼓足干劲生产”,成为一时间传遍大江南北的著名口号。
现在各家都不起火了,就连做饭的家伙事都为国家的建设捐献出去了,但自私的何雨柱却在自己的小世界里留下了一套设备,方便自己没事的时候打打牙祭。
也正是因为何雨柱的存在,家里的几个女人也从来没有缺过嘴,这嘴养的一个比一个叼,竟然还有人不想去食堂吃饭,在何雨柱饿了她几天以后,这家伙在食堂吃的那叫一个香。
生活上对何雨柱的影响并不大,但事业上却有些不尽人意,作为工厂食堂采购的一把手,他跟负责后厨的钱主任有很大的分歧。
这钱主任以响应国家号召为由,完全曲解了上面传达下来的政策,在食堂大肆铺张浪费,竟然将何雨柱一个月的贮备物资两三天就给用光了。
这样的情况已经不止出现一次两次了,每当何雨柱在会上指出他的错误的时候,他就给何雨柱扣帽子,搞得何雨柱真想直接把他拽过来一顿暴揍。
最为关键的是最新上任管辖生活方面的李副厂长居然也站在了钱主任的那边,这让何雨柱在轧钢厂彻底没有了声音,对此无可奈何的何雨柱也只能选择了摆烂。
何雨柱将自己每个月需要供应的物资分成了四个批次供应,这不到日子的话,他绝对不会开放下一批次的供应。
何雨柱的这番操作算是极大程度的限制住了钱主任,但同时也彻底激怒了以李副厂长为首的一大帮偏激分子,他们连起伙来剥夺了何雨柱的采购工作。
经过他们一系列的操作,何雨柱在轧钢厂彻底丧失了实权,他现在就是挂着个食堂副主任的头衔,什么权力也没有,什么事也不用干。
面对这样的结果,何雨柱也乐的清闲,其实他大可不必进行这番操作,这种事情做起来明显就是吃力不讨好,但有些事明知道是错了还不加以阻止的话,何雨柱害怕对不起自己的
良心。
其实,何雨柱也不是没有想过随波逐流,毕竟趋吉避凶是人类的本性,人们只喜欢做对自己有利的事情,对自己不利的事情,往往都会躲避开来。
所以说,每一个人都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每个人也都是自私的,这一点正是来源于人的本性。
但人类始终都是个复杂的生物,有的时候偏偏就要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也不知道到底是为了什么,可能是这样的人的心里始终都存在一丝所谓的“大义”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