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哲学解读 导说第五篇(十八) (第2/2页)
在青墩遗址的重大考古发现中,最具神秘色彩的是1979年出土的带有刻划符号的麋鹿角。考古专家一经将这些刻画符号写进报告发表出来,立即引起易学界、数学界和语言文学家的高度重视,许多人认为这些刻画符号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比殷墟甲骨文还早2000多年。海南大学数学系的教授耿济首先撰文,认为那是最古老的数字。无疑,数字就是一种文字,最古老的文字可能就是数字。
不久,张政良在发表于1980年第四期《考古学报》的《试释周初青铜器铭文中的易卦》还谈到麋鹿角上的刻符,他写道:”1979年江苏海安青墩遗址发掘,出土骨角栖和鹿角枝上有易卦刻文八个,例如三五三三六四(艮下,乾上,遁)六二三五三一(兑下,震上,归妹)。其所使用的数目字有二、三、四,为前举三十二条考古材料所无,说明它的原始性。这是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文化,无论其绝对年代早晚如何,在易卦发展史上应属早期形式,可以据此探寻易卦起源地点问题。”张政烺把易学史提早到新石器时代青墩数卦,颇有创见。
易学家郑万耕在其《易学源流》(郑万耕著《易学源流》8--9页,沈阳出版社1997年5月版)中的一句话把我闹胡涂了,他写道:”江苏海安县青墩崧泽文化遗址出土的文物中,有八块骨角柶和鹿角枝上刻有单个的数字符号”。既然是”单个的数字符号”,那根本就不是什么数卦,只是8个独立的数字而已,而且还分刻于八件器物上!
完整破译商周数卦的张政烺是一位积厚薄发的严肃学者,还不至于对青墩遗址的麋鹿角上的”易卦刻文”看走眼。张政烺说”有易卦刻文八个”,并举出”三五三三六四”和”六二三五三一”这两个数卦,共有营数12个。我想,张政烺所说的有”易卦刻文'八个'”,可能是说有”易卦刻文'八处'”。果真有有刻文8处,每处都是一个6数卦的话,共有数字48个,那么计算青墩数卦的营数概率分布时,精度一定非常之高,可得出毫不含糊的结论。但是,我遍查资料,都查不到除了张政烺所例举的两个青墩数卦之外的任何资料。不知是否有网友知情,望能告知。”
这段文字是笔者在百度贴吧——历史研究吧里看到的《周易八卦起源进化史》题目里的《卜种起源》贴文里的说法。这段内容在历史研究吧里发帖的记录时间则是2009年9月29—30两日。并得知此文的作者就是在1994年发表于台北《中华易学》杂志上的《大衍在召唤》一文的作者李连生。
以上我们看到王先胜和李连生两位都引用了张政烺关于对青墩遗址的麋鹿角上的”易卦刻文”说法,也都又引用了郑万耕质疑青墩遗址的麋鹿角上的“数字卦”之说。这两位引用的资料内容一样,所表述的结论观点也基本一样。虽然李连生那段话里的最后对青墩遗址的麋鹿角上的”易卦刻文”说法的有点迷惑性的结束语,而最终不影响他认为“完整破译商周数卦的张政烺是一位积厚薄发的严肃学者,还不至于对青墩遗址的麋鹿角上的”易卦刻文”看走眼”的这种对张政烺的青墩遗址麋鹿角上的”易卦刻文”说法的相信。而王先胜也认为“为了保护业已站不住脚的八卦起源数卜论、龟卜论,郑万耕先生便将张政烺先生所说崧泽文化中的八个六爻数字卦篡改为‘江苏海安县青墩崧泽文化遗址出土的文物中,有八块骨角柶和鹿角枝上刻有单个的数字符号’”,这也表明他只相信张政烺对青墩遗址麋鹿角上的”易卦刻文”的说法。笔者看到这些对青墩遗址的麋鹿角上的”易卦刻文”的引用说法,使笔者心存疑惑越来越重,并一直留心于青墩遗址的麋鹿角上的”易卦刻文”的说法的真实可靠性。后来终于看到青墩遗址的麋鹿角图片和有关新的说法,才真相大白。才知张政烺的引证说法是个很不严肃的错误说法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