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 文武并重 (第2/2页)
蔡京垂垂老矣,高俅只是一个二品的官员,童贯杨戬又是武松的小弟。
这朝廷之上,自然是武松说了算。
“盯好蔡京,将蔡京的一举一动告诉我,我必定不会亏待你。”
“是!镇国公,这些事暂且交给属下去办!绝对不会让镇国公失望!”
“嗯!好。”武松点了点头。
这个人立刻便离开。
卢俊义有些不明所以,他对武松说:“师弟未免疏忽大意,蔡京手底下的人,可不是容易就可以对付,如今师弟放走,恐怕后患无穷。”
武松泯然一笑:“师兄言重了,区区一个蔡京,我武松还不至于将他放在眼中。”
武松现在如果是想要弄死蔡京,凭借自己的智谋,那就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蔡京位高权重,在朝中的地位非比寻常,不过现在蔡京已垂垂老矣,赵佶是个聪明的人,该知道去选择谁。
翌日皇宫大殿内。
“在镇国公治理百姓民生之下,六府州县的百姓已经得以进田耕作,旱灾虫灾这些已得到解决。”
“同时应天府还有河南府内百姓,还未镇国公修建祠堂,以此来祭传诵国公的功德。”内侍张迪道。
殿内的百官都是默不作声。
武松的所作所为,他们自然也是看在眼里,如今国之富强,民生兴旺不说,在京都城内的乞丐都已寥寥无几。
这一切都是因为武松的改革国策,所造成的盛世局面。
“嗯,镇国公,这一切都是你之功劳。接下来,我们该怎么做?”宋微宗赵佶对武松问。
“陛下。”
武松走出来,“接下来我们该做的大开科举。”
“科举?哼,我朝科举什么时候不是大开!简直就是多此一举!”蔡京在一边一脸毫不在乎的样子。
“太师,我话还未说完,你就从中打岔,要不你来?”武松对蔡京说。
蔡京一脸尴尬。
“蔡太师,镇国公还未说完,你哪里这么多话。”赵佶有些不怨,便看向了蔡京。
“陛下,老臣并无任何反对镇国公之意,毕竟这件事可没那么简单,这科举制度,自太祖皇帝时期就定下,祖宗之法不可擅自改变,毕竟此事可无那么的简单,请陛下三思。”蔡京道。
“陛下,成所说的大开科举,不只是在文举方明的改革,必须文举和武举并重。”武松继而说。
“嗯,说说看。”
“所谓这文举与武举并重。在文臣选拔方面,咱们必须要重“时务策”,即时事政治,选拔经世济时的人才。在各个地方创办学院,派出派出文学之士做学院老师,通过考试选拔出出类拔萃之辈,才可以参见省试乃至殿试。”
就跟现代小学中学高中乃至大学这种制度,并不像是科举考试一样,一团乱麻,只要有才华之士,还是滥竽充数之类都可以参加,就比如赵括这种肚子里面没有任何墨水,却依靠关系进入到殿试,成为所谓的天子门生。
赵佶点了点头,他看向了苏轼:“苏大学士,你觉得镇国公此举如何?”
“回禀陛下,在老臣看来,镇国公此举乃是明智之举,通过学院入学考试选拔,才可以选出德才兼备之士,才能够进入到朝廷内去办理好此事。”苏轼道。
“陛下,我们在全国建立地方学校,建立一个县学、州学、太学三级相联的学制系统,这样一来一些投机取巧之辈,也不会得逞混入省试当中。”武松继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