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3章 互相制衡 (第2/2页)
“至于长安内嘛,我想这件事或许可以从杜如晦嘴里问出点东西。”
对于高句丽,李恪一直持友好态度。
尽管此次走私事件泉盖苏文很有可能知道,而且同意。
但站在泉盖苏文的立场上,这种可以扰乱大唐朝堂的事,他当然乐此不疲。
所以再没有查清楚这件事的真相前,李恪还不能与高句丽翻脸。
而对于长安,杜如晦乃是长安暗探的头目,走私这件事虽然隐秘,但身为兵部尚书的杜如晦或多或少都应该知道一些内幕才是。
“殿下,我有个问题不知道该不该问。”
这时,崔促忽的挠了挠头,显得略微有些不好意思。
“这有什么不该问的。”
“但说无妨。”
李恪身边,只有这么几个相信的人,崔促也是其中之一。
“我在想,既然高句丽朝廷一直想我大唐朝廷内耗,所以才利用前魏王殿下和太子殿下走私。”
“可如果他们真的想让我大唐朝廷内部彻底斗争起来,大可以将这件事直接透露给陛下啊,这样一来,太子的东宫之位必定不保,就算陛下有偏袒的意思,只怕满朝文武也不会任由这样的人再继续稳坐东宫不是?”
刚才李恪说了,与高句丽达成协议进行走私乃是双向的。
李承乾可以从这种协议中取得与高句丽朝廷的联系,达成某种盟友关系。
而高句丽也能利用这种协议乃让李承乾为高句丽谋取更多的利益,比如兵器。
可高句丽朝廷若真的想让大唐朝廷陷入混乱,那为什么不直接把这件事捅给李世民呢?
如此一来,李承乾一倒,大唐朝廷必定陷入混乱。
这对高句丽而言,岂非更好?
“你说的这个问题,有两个值得商榷的地方。”
“第一,高句丽朝廷将这件事捅给李世民,你觉得按照老李头的多疑,他是信多一点还是不信多一点?”
“第二,李承乾是储君,他现在与高句丽走私达成协议,将来他登上皇位,你觉得这对高句丽是好是坏?”
李恪在第一次出使高句丽,得知李泰就是与高句丽朝廷走私之人时便想过这个问题。
高句丽朝廷当然希望看到大唐内乱不休,内耗不止。
但高句丽朝廷也知道,他们的片面之言不可能让李世民相信自己的儿子与他们走私。
再者,如果李承乾在这场争斗中胜出了呢?
由一个与高句丽保持盟友关系的皇子登上皇位,对高句丽而言难道不是好事么?
最为关键的时,即便这位皇子登上皇位后和高句丽翻脸,高句丽也能有足够的证据来指证这位皇子曾与他们合作走私,然后登上皇位。
这样一来,这位刚刚登基为帝,尚未取得大唐百姓信任的皇子便会陷入舆论困境。
这对高句丽岂非乃是天大的好事?
要知道,无论什么时候,得民心者才能得天下。
而大唐与高句丽水火不容,大唐百姓怎么可能容忍一个与高句丽有来往的皇子登基为帝?这岂非是在打大唐百姓的脸?
所以高句丽不但不会检举揭发李承乾,反而还会大力支持,正如当初对待李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