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6章 和读书人论理 (第2/2页)
赵郡平棘,原本只是一座小小的县城,可因为赵郡李氏的关系,而今这里被修建得丝毫不比附近的汴州,颍州城池差。
李恪走入城内,只见亭台楼阁,廊坊水榭,人潮往来,熙攘自盛,好一番热闹景象。
“小小平棘竟有如此景象,实在难得啊。”
“你们都有大功劳!”
饶是李恪也不由感叹了一句,因为这地方原本实在是太小了,以至于他之前都没注意到过大唐国内竟还有如此一座繁盛之地。
李慎在他身侧躬身笑道:“楚王殿下过誉了,此乃我李氏祖上一代一代能人所聚,非是我等功劳。”
“殿下请。”
说着,一行人将李恪迎至平棘内城一处名叫“望阙台”的高楼内。
登上高楼之顶,可全然俯瞰整个平棘。
楼顶早有仆人备好清茶以待,李恪在楼顶环顾一圈后,不由欣慰点头道:“我大唐四海升平之景,你们赵郡李氏怕是有一半功劳。”
这话并非吹捧,而是事实。
赵郡李氏在大唐历史上的作用可谓是显而易见的。
自唐以来,赵郡李氏共出过十位宰相,文人墨客更是数之不尽,他们在大唐历史上都作出了意义深重的贡献。
李恪对此心知肚明,自不会故意吹捧他们。
只不过而今的他们却还不知,毕竟李恪知道的,远比他们知道的要多得多。
闻声,李慎忙再度躬身道:“殿下谬赞了,而今盛世之景,全赖圣明之君治理有方,我赵郡李氏偏安一隅,早已不问世事,如何当得起殿下如此夸奖。”
李氏众人听到这话,皆是不约而同的微微点头,看上去他们对李慎的这番自谦很是赞同。
然而李恪眉尖却是轻轻一抖,转过身来道:“偏安一隅,早已不问世事?”
“这话你可就说错了。”
接着,只见李恪回到座位上坐下,而后抬头目光扫过在场的李氏众人,脸上忽的浮现出一抹淡淡的笑意。
“扬州刺史李文鲜,洛州刺史李九重,还有滨州司马李顾,这些可都是我大唐的封疆大吏。”
“大理寺卿李延年,千牛卫中郎将李重义,还有刑部侍郎李墨,这些可都是我大唐的中流砥柱。”
“你说赵郡李氏不问世事,那这些人岂非都不是你赵郡李氏之人?”
李恪在来之前早已做好了功课,而今赵郡李氏在朝廷内有多少人,各居什么位置,他李恪早已了然于心。
此时一一道来,直叫在场的李氏众人诧异不已。
那李慎闻声一怔,继而拂袖一笑道:“殿下说的这些人,早已离开我赵郡多年,不相往来多年,如何算得上我赵郡之人?”
“不过殿下此来,当不是只为恭维我李氏人才济济,协助治理地方有功的吧?”
李慎这个东祖之后显然对李恪的先发制人感到了不满,所以当机立断切入正题。
他知道,一旦让李恪继续说下去,只怕在场没有人能够说得过他。
毕竟赵郡李氏人才辈出乃是事实,他李慎能耍无赖一时,但不能一直无赖下去,陇西李氏不要脸,他赵郡李氏可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