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明争暗斗 (第2/2页)
两人在寂静的气氛中,对坐不语。
长孙无忌旗帜鲜明的站在太子一方,而房玄龄也是毋庸置疑拥护李承乾的宰相。
然而,在具体手段上,两人的分歧甚大,不容调和。
长孙无忌经历了隋末以来一场场政治斗争,尤其是玄武门的危机,加之久未执掌国政,便有心一劳永逸解决问题,将楚王解决在萌芽当中。
若是依照长孙无忌的想法,先行剪除楚王羽翼,简直是告诉天下人,楚王有谋逆之心,朝廷不得不防患于未然。
杀人诛心!
“国政已定,不容更易!”房玄龄断然道,大唐立国二十载,如今最重要的就是稳定。
何况刚刚经历一场战争,大唐不能再生波折。
楚王纵有四方之志,天子春秋鼎盛,戎马半生,身体康健,储贰之事,不可多言。
“太子若是……”长孙无忌还待多言,却听房玄龄斩钉截铁道:“天子意也!”
两人相视不语,各自盘算。
长孙无忌求日后稳妥,却不见得是有远见。
房玄龄图眼前安定,亦未必无所远谋。
国政牵扯万端,两人只能各自占据一角。
斗而不破,相忍为国。
蜡烛一寸一寸燃烧,烛花不时爆开,而墙角的雪炭,更是燃成灰烬。
卫士接连换防,甲胄铿锵之声,每隔两刻便要响起一次。
烛光彻底熄灭,长孙无忌缓缓起身。
最终,长孙无忌做出让步。
“天子既有明诏,人臣自当奉诏,唯愿楚王奉诏而归,勿生异心。”
长孙无忌缓缓言道,却不知奉诏之人,说的是楚王李恪还是自己。
“诏书何人传递?”
房玄龄眉梢一挑,随口指道:“吏部员外郎萧仲德在京,可充行人。”
传递诏书者,称作行人。
而今朝廷大半跟随天子前往洛阳,留守长安的官吏,要么如房玄龄一样需要留守西京,不容轻动,要么像是萧瑀一样,不受天子宠信,远远丢在长安,免得烦心。
萧仲德,显然不是房玄龄一类。
出身兰陵萧氏,门第倒算显赫。
“善。”长孙无忌点了点头,起身离去。
寒风瑟瑟。
东宫中,炭火暖意洋洋。
几十万斤的木炭,独自供给东宫取暖,纵然洒扫粗使奴婢屋中,也能支起三两个炭盆。
“殿下,运河河道勘察完毕,可与今岁冬季清淤。”
刚刚从河北道赶回来的赵节兴致勃勃的抱着地图,灰头土脸,连衣衫都没来得及换,就赶来东宫奏报。
李承乾看着赵节的样子,心中无奈,又有些感动,叹气道:“天子下诏,北地州县皆给复,不得征发徭役,违背农事,运河之事,到此为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