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9章 大景的应对 (第1/2页)
拓拔山虽爱美女,但是也知道这次突袭大景事关北境存亡,事关自己能否坐上将来继承者的位子。所以纵情之后便带着大军和袁洛洛与相柳向吉州出发。
话说这拓跋啸的拓北三熊各自领兵奔袭之时,大景的朝堂之上也慌作一团,因为三木老道带回了十万火急的消息。
北境有异动,这是朝廷已经知道的事情了,但是朝堂上下都保持着乐观的态度,认为拓北侯短时间内难以发动对大景的战争。只是他们不知道,拓北侯早已暗中准备多年,做足了准备。
朝廷的做事效率本来就慢,原本该提前准备的物资,征召的军队此时还没有个影子呢。
突然来的消息,让整个朝堂十分震惊,现在火烧眉毛了,也朝堂上下便慌乱了起来。
大景国虽然掌控在太皇太后赵熙燕的手中,但是赵熙燕毕竟精力有限,所以朝堂上事情多交给了自己的弟弟秦王赵熙隆。
赵熙隆少从军,壮从政,又有外戚背景,有些能力与手段。
在赵熙隆的主张下,朝廷废除了原来的左右丞相制度,只设立了一个相国独揽大权,赵熙隆便做了这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相国,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赵熙隆大肆使用颍川赵家的族人、门生故旧。
颍川赵家本就是望族,现在赵熙燕在后,赵熙隆在前,两人把控了整个大景国,赵家的权势威望已无可复加。
一时间世人只知国姓为赵,不知景姓也。
永寿宫内,赵熙燕端坐暖榻之上,赵熙隆和几个重臣立在屋内,这几人都是朝中重臣,也都是赵家之人,正在商讨着应对拓北侯之策。而本是一国之主的皇帝景元却被赵熙燕按在了上书房读书养性。
“秦王,我之前让你召集的军队,现在办得怎么样了?”赵熙燕问道。
赵熙隆既是相国又是秦王,连忙回禀道:“禀太皇太后,我已经按照您的旨意,召集了三十万各地军队,分了六个大营在京畿六处大营训练呢。”
“甚好!”赵熙燕十分满意。接着问道:“有了大军,即日便可以启程去剿灭北境之乱。”
“呃...还存在着两个问题。”赵熙隆面露难色。
赵熙燕善于权谋,但是对于军事之事,懂得并不多,皱着眉头问道:“大军不是早已集结了么,而且据户部说,粮草也早已备下,那还有什么难处?”
“大军粮草虽有,但是武器盔甲不足,此乃第一个问题。”
大景这几年在南疆消耗甚多,武库中的武器盔甲存货不多,这一点赵熙燕略有了解。士兵可以招募,粮草在民间筹措倒也能来得及,只是这武器盔甲倒是一件难事,一时难以凑足,而这些又是行军打仗的必需品,总不能让士兵们凭着拳头上阵吧!
大景有规定,民间不得私自制作武器盔甲,所以只能靠工部的军械制造营来制作。
“武器盔甲?刘发响,武库中还有多少存货,全都拿出来,一件不留。”赵熙燕开口说道道。
这刘发响乃是原工部锻造司的提点,因为在制作金槽的事件中,攀上了宝庆大公公,入了赵熙燕的法眼,再加上刘发响善于钻营,数年间竟坐到了工部尚书的位置。
“禀太皇太后,军械制造营正在加班加点的制作,但是大军需要的武器盔甲数量巨大,一时难以制作出来。”工部尚书刘发响连忙回应道。
“我是要听你给我抱怨困难的吗?我要的是结果!”赵熙燕有些震怒。
“太皇太后息怒,武库中现有十五万套装备,还有数万件配件,臣已让锻造司的人员全都入了军械制造营,再从民间招来铁匠五千人,工匠五千,配合工部,日夜不停,想来七日之间便可再做出十万套武器盔甲来。”
“七日!秦王你说说,时间来得及么?”
“此去北境吉州十分遥远,大军要行军一月左右,只怕难以再等。”
“那该如何应对?”时间不等人,救兵如救火,这一点赵熙燕是知道的。
“微臣有个主意,不知当不当讲?”说话的是兵部尚书赵鸿畴。
赵鸿畴负责军务,是颍川赵家远支,也算得上是个能力出众之人,对大景的军队情况了如指掌。
“但说无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