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六十五章 记录在册 (第1/2页)
在场之人听了这话,都是精神一振。
确实如同朱林所说,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完全可以等待,南水北调的成功,并且不断的调整图纸。
要知道,这件事遗泽后人,大功一件。
这便是华夏人的不同,一件事,他们更多想的是能否,遗泽后人。
而不是,只顾眼前的自私自利。
“况且,”朱林再次开口,“我会将此事记录在报纸之上,凡是参与了此事的人。
都将被大明百姓,被后世百姓,口耳相传。”
大殿之上,只觉得“轰隆”一声。
口耳相传,登上报纸。
他们可知道,朱林的这个报纸,有多少人,很是喜欢。
就连朝中的这些大臣,现在也是每日一份儿报纸。
朝廷的官报,以及朱林发的小说报。
官报看的多是朝廷的官员,以及读书人。
一份儿不过三文钱。
家家户户都能看的起。
对于民间的百姓而言。
他们更加喜欢的看朱林所弄的小说报纸。
毕竟,他们也没有需求,读书看报。
以至于,朱林的小说报纸,在整个大明都十分的出名。
而小说报纸买的最多的,就是说书先生。
这个行当,还是朱林给弄出来的。
本来,朝
廷的人都觉得,这说书先生不可能长久。
让人没想到的是,岂止是不长久?
大街小巷,凡是说书先生,都要称朱林为祖师爷。
不管是茶馆饭馆,还是街头小道。
四处都是说书先生。
别说,就连着朝中当官的这些人,都愿意去听说书先生讲书。
如果,他们的名字真的出现,在朱林所创办的小说报纸之上,这可不仅仅是在大明闻名,后世也定当流芳百世的。
在场的大人都动容了。
互相推诿,最后,翰林院的院士站了出来。
朝廷官报,一向是由翰林院负责。
面对此事,众人自然要看向翰林院。
“敢问侯爷,此事可成的几率,有多大?”
翰林院士问道。
“我自始至终,唯独相信的,便是人定胜天。
南水北调,以南方的涝,来补北方的旱。
此事为所未闻,却未尝不是一个实行之法。
常言道,大道五十,留有一线生机。
而将南方之水调往北方,又何尝不是大道中的那一线生机?
这位大人,生机已经给出若是,不曾把握机会,只会错过这道生机,日后可就难了。”
朱林淡淡的说。
朝臣互相对视。
朱标却突然站了出来。
“父皇,儿臣认为,南水北调就是那大道留给我大明的一道生机。
既然是一道生机,我等若是不把握,岂不是太可惜?”
朱标说着,回头看向身后的群臣。
“诸位大人觉得呢?”
太子在朝中,一向很有威望。
话一出口,自然迎来不少人附和。
朱元璋也是满意的点头。
这才是他的太子。
最满意的未来接班人。
“皇上,此乃大功一件。”
出面的依旧是翰林院。
君臣也跟着,纷纷迎合起来。
“好!”朱元璋很是满意。
看来,剩下的这群人还是很有眼力劲儿的。
“既然诸位都是这么认为的,那此时便定下来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