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4 官家圣体欠安 (第2/2页)
赵维见了谢道清,立马上前,伏身而拜:“孩儿给母亲请安了!”
谢道清连忙伸手去扶,却不料手上的劲完全托不住赵维,赵维完完整整地给母亲叩了个头,这才起身,谢道清一脸的慈爱,说道:“还请什么安呐,回来了,一家人团圆了,爹娘自然就心安!”
宝祐元年的正月虽然寒冷,但谢皇后这一句话说得赵维的心里十分温暖,这个场面,可以说要多温馨有多温馨,这是赵维来到大宋之后,最能感受到亲情温暖的一次,当然,恐怕这也是唯一的一次了……
接下来的半个多月,赵维一天也没闲着,将这一年多以来,阁部存档的公文、函件和奏章,凡是有关前线战事和民生经济的都一一过目,然后在心里反复计算着大宋还有多少后力。从尚书六部的文件中,赵维得到了一些关键性的数据,比如,大宋在襄阳战前共有耕地近700万顷,这个顷的单位比后世的公顷大很多,宋代一亩约为后世的0.865市亩,后世15市亩是1公顷,但是在宋代,一顷是100亩,也就是86.5市亩,算下来1顷地约为后世5.75公顷的面积,也就是说秦岭淮河以南,现有耕地6亿市亩,而粮食的亩产,不同的土地相差也比较大,江南、岭南等地降水丰富,尤其岭南常年高温,作物一年可以种两季,亩产可以达到300多斤,而贫瘠的土地,可能连100斤都不到,前两年没什么天灾,大宋的粮食总产量有1000亿斤,平均下来亩产不过180斤,即使按临安朝人口巅峰期9千万人口算,人均倒是有1200斤左右。按照后世居民的人均粮食消费统计,年人均粮食消费量是250斤左右,从这个数字上看,好像大宋朝的粮食产量还挺富余。
但是赵维突然又意识到,后世的人均粮食消费量是肯定比古代人少得多的,因为后世生活水平好,对于肉蛋奶这类高热量食物的消费比古人多得多,而人体需要的热量是差不多的,肉吃得多了,粮食自然就吃得少了,所以,对于古人的粮食需求,必须在后世的基础上翻个两三倍才行。也就是说大宋朝时,底层民众对粮食的需求量每年应该要有七八百斤才能算温饱,这样一算,人均1200斤的产量也没多少富余。从户部的统计来看,战前国库**有存粮450亿斤,经过战争的消耗,现只剩下100亿不到,所以,杜尚书说大宋已经无法再支撑一场这样大规模的战争,并不是危言耸听,若是这两年苏湖、岭南等地遭受自然灾害,恐怕就是饿殍遍地。
当然,经过一年多的战争,大宋的土地扩张了不少,尤其是关中、河南,关中是隋唐两代的核心地区,河南更是从炎黄时代就是华夏民族的发源地,再加上汉中不再处于边界纷争,以及淮北和山东等沿海平原地区,大宋通过战争增加的耕地至少是180万顷(约1千万公顷),增长幅度1/4,人口增加也有两千多万,估计大宋朝控制的人口又一次超过1亿了,上次超过1亿还是仁宗朝。
现在大宋和蒙古都是筋疲力竭的时候,朝臣中很多人都以为蒙古此次会主动求和,毕竟战场上他们的损失太大,还有大理的战事要维持,可赵维总感觉到,不管是蒙哥还是忽必烈,目前好像是在拖延时间,没有主动要议和的打算,他们可能是想拖个大半年,拖到秋收之后,民力恢复了再伺机反推报复。所以,赵维看到,目前的当务之急是营造一种大宋还有充足的后劲可以再打一仗的氛围,彻底粉碎掉蒙哥的侥幸,击碎了蒙古的幻想,才能在谈判桌上占到主动,不然战争始终没个正式的条约来中止,关中、河南、淮北,一百多万顷的耕地就没有足够的劳动力安心耕作,哪怕这些地方驻扎重兵保护,也安抚不了民心。
正在赵维盘算如何通过营造春季攻势震慑蒙古帝国的时候,宫里却出事了。
刚出了正月的早朝上,赵维和一众大臣正等着官家上朝,算时间已是8点多,以往早朝已经进行了该1个小时了,今日却连官家的影子都没看见。有官员见官家迟迟不出现,便试探着问赵维:“太子殿下,现下已是辰正时分,不知官家何故仍未出现?”
“是啊,殿下,官家早朝一向勤勉,从未迟到,今日这是为何?”
赵维也是不明,只能说:“我这几日都在户部和工部,昨也未曾见到父亲,您问我,我也不得而知,且等等吧,无论官家有何吩咐,总归有内侍前来传信。”
话音刚落,董宋臣便从后堂出来,站到台上,清了清嗓子,大声说道:“诸位卿家,官家圣躬欠安,特命咱家前来传谕,今日罢朝。”
董宋臣这话一出,群臣立刻炸锅了,以往官家身体不适,不上早朝,都提前告知了阁部,今日却临到上朝了才让近侍出来传个话,御史台的那帮人首先不干了,哪有这么戏弄群臣的?于是揪住董宋臣不让他走,非要官家给个说法。
赵维听着群臣的牢骚,突然察觉到不对劲,父亲上不了早朝,却是在本该开始早朝一个小时之后才派人来告个病假,这说明昨天晚上他一切正常,是今天早上突然生病,而且病情来得急,也不轻,否则按照他的习惯,小病的话,一旬一次的早朝无论如何也不会缺席,反正一两个小时就结束了,也不像后来明清那样天天早朝,一开开半天。
董宋臣被御史台的人缠住,难以招架,回头一看赵维一言不发地沉思,立马像是发现了救命稻草一样,挣开面前的官员,朝赵维扑过去,大声喊道:“殿下,太子殿下!”
赵维一抬头,董宋臣已经到了他面前,听到董宋臣的喊声,几乎所有人都停止了嘈杂,看向赵维。董宋臣一拱手,然后说道:“殿下,官家还有口谕,让殿下代为处理今早的朝会。”
“我?”赵维一下子愣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