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9 攻城为下,攻心为上 (第2/2页)
“以前我不知道,但是现在,我相信能!”
史天泽沉默了好一会儿,终于下定决心:“传令,开城门,升白旗……”
次日,临颍县城外,赵维亲手接下了史天泽双手奉上的佩刀。此时与史天泽对面站立的赵维,身高竟和他相差无几,若非那仍略显英气的面目,任谁也看不出赵维是个未满15岁的少年。
“史经略果然是识时务的俊杰,本宫历来都说,汉人和汉人就不该打仗,咱们兄弟阋墙,血流成河,却让蒙蛮子坐享其成,实是愚蠢之行,史经略,您说呢?”
“太子殿下英明,败军之将惭愧!”
“本宫还有一事不明,史经略军中火药尚存大半,为何没有拼尽全力打通前面的许昌?”
史天泽轻轻一笑:“回殿下,俗话说,万事留一线。”
赵维看着史天泽,过了一会儿,哈哈大笑起来:“好一个万事留一线,我赵维不是小气之人,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给你的承诺我自会兑现,这河南,以后还是你的,不过前提是大宋的疆土,将军也必须是大宋的臣子。”
“臣史天泽谨遵太子千岁之命!为大宋收复故土,万死不辞!”
“史将军,你知道我要的是哪座城,听说你的长子守在那里?”
“殿下放心,臣这就修书与他,打开汴京城门,恭迎太子驾临!”
为了减少史天泽兵马的抵抗心理,也为了减少受降的复杂性,赵维在给史天泽的劝降信中,提出只收缴所有的火药、枪炮和长兵器,而刀剑之类的短兵器仍由他们自己佩戴,没有长兵器,攻击力跟山贼盗匪差不多,这样既不会让俘虏成为累赘,又消除了俘虏集结作乱的隐患。
十二日之后,赵维合史天泽等各部兵马已经将战线一路平推到黄河边,河南府、郑州、汴梁已然是3座孤城,大宋军队气势正盛,大有跃马过河的架势。这时候已进入十月深秋,寒风一阵紧似一阵。蒙古国的河北和大同府的后备兵力正在抓紧最后的时机南下,意图巩固防线,再过一两个月,不说黄河又将进入封冻期,战马也需要养膘过冬,不能过多地劳作和行军了。
秋季本是游牧民族的战马膘肥体壮的季节,游牧民军队此时战斗力最强,历史上的戎狄、东胡、匈奴、柔然等游牧民族军队都是在这时候大举南下侵略,西汉时卫青数次北伐匈奴,也都是挑春季开战,就是趁着匈奴的战马熬过一个冬天后,消瘦体弱,进攻和逃散都比汉军迟钝得多。
到了蒙古,游牧民族的情况有了些许变化,得益于黄河沿岸农业区的粮食产量,蒙古军队的战马过冬的精饲料有保障,膘掉得少,开春也不像过去的匈奴弱得那么明显,这才有持续对襄阳、成都保持军事压力的基础。但是,战马终究还是牲口,秋肥春瘦的规律多少还是有的,万万没想到的是,大宋如今持有极其先进的火器,硬生生顶住蒙古大军不说,还在秋季战马最肥壮的时候强行反攻,这对于蒙古整个国家都是巨大的心理打击,连最强的季节都打不过南宋,那这个冬天过后,又该如何抵御来年的春季攻势?这种心理打击对蒙古国的汉军影响尤为明显,所以有了史天泽投降大宋,史天泽开了先例,其他的汉军将领心理防线更加动摇了。
史天泽降宋的消息很快就传遍了宋蒙两国几乎所有的地方,在关中的大汗蒙哥急忙收缩河南的剩余兵力,死守函谷关,就在赵维兵锋抵达汴梁城下的时候,东战区又传来消息,胶州的李璮投靠大宋了!
这李璮是金末红袄军首领李全和杨妙真的儿子,绍定年间,李全与宋为敌,被大宋的赵范、赵葵兄弟联手击败,李全战死后,其妻杨妙真带着儿子李璮回到山东老家,继任金国的益都行**官,没过两年,蒙古灭金,完颜承麟仅当了半天的皇帝就死于乱军中,益都行省归蒙古国管辖,李璮便开始成为一方军阀,坐拥山东各州府,为巩固自己在蒙古国的地位,李璮娶了斡赤斤的后代塔察儿的妹妹为妻,斡赤斤是铁木真的幼弟,在原历史上,他这一脉后来在元朝时出了个很有名的人物——乃颜,因不满忽必烈继任汗位而起兵,差点把元朝进一步分裂。对于赵维来说,这样的蒙古贵族值得利用,而李璮,如今按照辈分来说,是乃颜的舅公。
李璮投降大宋,主动献上了海州(连云港)作为投名状,这样一来他的地盘就和大宋实现接壤,李璮、大宋东战区、史天泽三方联合起来,等于是把张柔给围在里面了……
如今张柔兵围徐州,可是有大宋水师的战舰在黄河上游弋(此时的黄河夺淮入海,流经徐州),炮火支援徐州的守军,令张柔强攻数十日而不克,粮草即将告罄,已是穷途末路,这时候,赵葵的一封信送来,张柔也不得不举白旗投降了。
原来,赵维在大反攻开始之后,就立即把之前俘虏的张弘略通过汉水、长江送到了建康府,期间张弘略试图逃跑,被朔月团的燧发枪打伤了左腿,子弹造成的空腔引发了感染,张弘略高烧不退,命在旦夕之际,赵维果断地命令天机院和太医署使用还在试验中的“青灵散”进行治疗,两剂药下去,不仅退了烧,还加速了伤口的愈合,待得朔月向赵葵移交俘虏的时候,张弘略已经能自己下地走两步了。
儿子落入敌手,自己被四面包围、无险可守,张柔只能向赵葵乞降,至此,黄河以南已基本没有了战事,大宋控制的疆域由淮水成功向北推到了黄河边。
可是,就在赵维等着汴梁的史格开城投降的时候,却传来一个让所有人都坐立不住的坏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