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7 大理使团 (第2/2页)
“这位公主的身世要追溯到大理英宗段智廉那里。”赵昀说,“这段智廉和段智祥皆是功极帝段智兴之子,不过段智廉在位仅4年就死了,其膝下无子,唯有一女,所以皇位传于其弟,但是段智廉的女儿嫁给了同宗子弟,当然,她的丈夫和她已经出了五服了,是大理中宗段正淳的五氏孙,所以她的儿女也姓段。这次来临安的这位公主就是她的小女儿,虽然这公主还不到二八年纪,却和如今的大理皇帝段兴智同辈,所以受封为建昌长公主。”
“以这建昌公主的年纪,倒是和维儿相仿,大理国是何用意?这段兴智愿意向官人你低头认晚辈么?”
“大理使团此来,就是想让这建昌公主和咱们的太子结亲,想来维儿去年攻破南阳的事情大理也听闻了,对咱们的孩子颇为欣赏啊!”
“建昌公主……听说大理的建昌府3个月前就让蒙古军给攻下了?”
“不错,是这样。”
“那恐怕这长公主的名头也是使团出发之前现给的吧?大理如今丢城失地,万分危急的情况下,却拿一个已经实现的府郡临时加封,这段兴智可着实有些敷衍,这不是明摆着想赖着我们出兵救大理吗?”谢道清一脸鄙弃,“朝中众臣和官人你是什么意思呢?”
“唉!朝臣针对此事也是分歧很大,支持联姻的人认为,大理大宋如今是唇亡齿寒,面对共同的敌人,应该同仇敌忾,反对的人认为,如今我大宋已然竭尽全力地抗击蒙古,战线绵延数千里,耗费甚巨,实在无力顾及大理。两方争执不下,赵相也不在临安,我也拿不定主意,看来还是得找个机会把赵相给叫回来。现在没办法了,想问问我最贤惠的皇后是个什么看法?”
“后宫不宜干政,奴家对朝政的事不便过多插嘴。”谢道清说,“既然官人一时拿不定主意,那便不拿主意。”
“哦?此话怎讲?”
“太子才刚年满15,再过两年考虑成亲也不算晚,太子如今尚未婚配,建昌公主嫁过来,必然成为明媒正娶的正妻,若没有不可饶恕的罪过,以后可就是皇后,兹事体大,不可轻率决定。太子此时正在前线御敌,战事正到关键时刻,不可临阵易帅,他没那么快能回京,赵相、余枢密、太子三人如今同进同退,谁也不可妄动,朝廷里对外事宜最具权威的三人都不在,此等大事推后再议理所应当。至于大理使团那边,令礼部好生招待着就是,官人也可以对使团说,作为太子的嫡母,我还未见过建昌公主,一时拿不定主意,这样一来二去,总可以拖一段时间,慢慢考虑与大理联姻的其中利弊。”
“嗯,这样也不错。”赵昀点点头,“对了,你知道黄尧这个人马?”
“黄尧……你是说之前冯晟带着维儿隐居的那个东胜岛的岛主?听说他是墨家的巨子,其它的就不清楚了。”
赵昀眉头紧锁:“是啊,而且这人现在实际掌控着江南工业集团,那是咱们儿子一手创立的商团,却交给他全权打理,由此可见太子对他特别信任,私下里还称他作老师,那是把他同赵葵一并看待了,可咱们对此人了解地太少了,万一他心有不轨,这以后也是大麻烦。”
“听说朝中有不少大臣与黄尧相识,赵相与他就是旧识,官人不妨向这些人打听打听?”
“能打听的都打听过了,可这些大臣又有多少真话呢?”
谢道清想了想,说:“既然如此,你何不找个时机当面相一相此人?一个人的品性,必然体现在言谈举止之中。”
“也对!”
过了几天,宫里就传出了一道令各级朝廷官员反响不一的消息:官家深夜在书房召见了墨家巨子黄尧!两人畅谈了一整夜,但由于官家把所有近侍赶出了门外,没有人知道官家和黄尧具体都谈了些什么内容。不过,从入内内侍省传出来的消息,黄尧走后,官家心情大好,所以,朝廷里就有人分析,官家与黄尧相谈甚欢,黄尧说不定要入官场了。有的人又认为,黄尧已年过半百,纵然粉墨登场,又能叱咤风云几个年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