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 力挽雕弓如半月 (第2/2页)
“若是如此,玠恐怕难逃谋反之罪……”
赵葵摇摇头:“义夫岂是畏死之人?”
“当然不是!”余玠斩钉截铁地说道。
“既不畏死,小人中伤之言又有何惧?”赵葵说,“你手握重兵,镇守巴蜀,只要屯驻军内部你的声望最高,朝廷发下的公文、圣旨,不利于战局者皆可无视之。蜀道难,巴蜀之地,易守难攻,又是个巨大的粮仓,只要你不在明面上举反旗,更不投降蒙古,以官家息事宁人的脾气,他必不敢真的对你下手,谢方叔虽然卑鄙,却也不是愚蠢之人,他也怕把你逼反,如果你真的反了,届时朝廷为了平息战事,拿他的人头向你赔罪完全有可能,而且那样他会背上千古骂名。至于这僵局如何收场,只要太子继位,一切迎刃而解,太子虽然年幼,但是看得出来,他的心胸和见识,可以成为一代中兴明主。”
余玠点了点头,看来当下只有如此,他相信赵葵对朝政的把握。而且,赵葵还建议他单独拜访一下太子,跟太子的关系拉近了,有些事情总是会方便很多。
然而余玠万万没想到的是,冤家路窄,他和右丞相谢方叔在东宫碰了个正着,谢方叔的来意和余玠一样,也是想同太子拉近些关系。其实也不止他们俩,中央和地方大大小小的官员也都纷纷来东宫“朝贡”,或者去临安城里的谢府拜访,更有甚者,直接让自家夫人去慈元殿为谢皇后拜年,往常一向平静的慈元殿一时间热闹非凡,让仁明殿里的那位着实嫉妒得紧,以前这些人大都是去她那儿的。
谢方叔不久前在太湖水师火炮一案中尽落下风,回去之后反复“自省”,除了不该操之过急,盲目替贾似道一党辩护之外,更重要的是忽视了太子的重要性,要想同赵葵长时间较量而不落下风,谢方叔需要博得太子的认同。于是乎,他不仅经常凭本家的便利,与谢道清的大哥谢奕昌往来密切,还专门来东宫觐见太子,只是不巧,和余玠撞到一块儿去了,场面一度十分尴尬。
赵维也不知道该如何办才好,干脆什么也不管,送来的礼物收下,该客套的就客套,其它的事什么的一概不知道、不清楚,因为……本太子最近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所以,这两人在东宫待了一会儿,也就先后离开了。
待他们走后,赵维才回过头来把玩送来的礼物,谢方叔送的是一幅山水画,作者的名字赵维完全不熟悉,想来不是历史上多有名气的画家,这些天文武官员送来的字画多的是,赵维都有些审美疲劳了,不过余玠送的东西令他眼前一亮。
他送来的是一张弓,做工十分精美,送来的弓并没有挂弦,完全放松状态的弓臂长度大概有80多公分长,表面的牛角上花纹都是完全对称的,赵维拿给史昂看过之后,史昂说:“此乃蒙古人的骑弓,应是余枢密在战场上所得,看这弓臂的精美度,不是普通骑兵用得起的,它原来的主人在蒙古军中至少是个千户的官职。”
史昂说着,将弓臂反曲过来,挂上弦,递给赵维,这时候的弓全长因为弯曲已经缩短到了半米多一点。赵维接过这一张弓,一看好像不是很大,左手握住弓臂,右手四指弯曲,试着把弓拉开,结果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没有把弓拉开一半,只得放弃,不由得惊叹道:“这么重的?”
史昂接过弓,拇指戴上一个扳指,轻轻松松地就勾弦至满弓,又缓缓恢复原位,如此反复了几次,说:“这是五斗的骑兵弓,射程五十步左右,在骑弓里面也不算小,不过比步弓的力就差远了,步弓的备战长度往往有三尺多,骑弓只有二尺,太子殿下年龄还小,膂力不够,也没有长期的训练,所以即使是骑弓也很难完全拉开。另外,骑弓弓臂短小,拉满弓之后弓弦夹角很小,只能用拇指戴上扳指勾弦,刚才殿下用四指同时勾弦,若真拉到满弓反而容易压伤手指。”
赵维瞠目结舌:“也就是说,以我现在的力气,根本连厢兵的资格都不够?那屯驻军的弓箭手要多大的力才算合格?”
薛晓月说道:“屯驻军的弓弩手7斗合格,10斗为优秀。”
“不行,我得练,要不然连一张5斗的骑弓都拉不开,岂不贻笑大方?”
“殿下想要练到什么程度?”柏映雪笑着问。
赵维说:“至少要能达到屯驻军的合格标准吧!”
“屯驻军弓弩手要7斗合格,意思是开7斗的弓,保持一分(即1分钟)的时间,羽箭二十步外能中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