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刀片鱼鳞阵(二) (第2/2页)
如果画出图形来,便可以一目了然,这一阵法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呈现出了“三角形”,前端小,后端大。
而这样的安排,从阵形上来说,是非常方便两侧的左翼和右翼从左右两侧对敌人实施包抄。
在实际战斗中,如果敌人力量较弱,只用左右两翼的兵力就可以绰绰有余地完成包抄,但如果敌人力量较强,不仅可以让左翼右翼进行包抄,还可以让后卫部队绕上去增援。
在实战应用中,除了这个三角形主体阵营之外,在三角形的左右两侧与前方各会安排有两支侦察部队,由专门的将士进行指挥,负责向本军传递情报。
这便是鱼鳞阵的雏形,鱼鳞阵是分层次用兵的一种战斗队形,在后来发展的进程中,一般排成三五个层次,实施分层次攻击。
但是主体没变,前面的兵力比较少,越往后面兵力越多,其主力在中心部位,当然攻击力也是最强的。
其实,这一阵法产生于蒙古人在草原上狩猎的经验。
蒙古人发现,当与猎物正面冲突或者跟在后面追击猎物的话,很难有效果,但是如果有左右进行夹击的手段,就能顺利捕获猎物。
运用这一战法,当时的蒙古军队很快扫荡了草原地区的对手,兵锋直指欧洲。
在当时的欧洲各国中,作战的精锐部队大多是披有重甲的,欧洲部队的传统是将众多的部队组成一个个小方阵,方阵四周围以坚固的盾牌,阵中有长枪兵、投弹后分工协作。
说起来,这些方阵的近战能力很强,但面对蒙古骑兵使用鱼鳞阵的灵活打法,却处处吃亏,如果翻阅史书,便能从蒙古与匈牙利王国的大战中看出来。
当时的打法是,蒙古人先让小股队伍接近敌人,不断放箭加以骚扰,等到匈牙利军队的方阵一前进,就马上回撤,最后,匈牙利人不堪烦扰,下令全线攻击。
这时蒙古军队的前卫部队一边压缩阵型,一边回击,以延缓敌军的速度,而左右两翼的部队与后卫的部分兵马,从左右两侧包括过去,直接攻击敌军的指挥部,后来匈牙利的士兵害怕自己的后路被断,阵型发生了松动。
但是没有想到的是,这一松动是致命的,蒙古军队趁机击毁了一个双一个方阵,最终取得了巨大的胜利。
所以,从这场战争中就能看出来,鱼鳞阵的战术思想是中央突破,然后集中优势兵力对敌阵的中心部发起猛攻,这样的战术看起来直捣心脏,抓住要害。
“所以,”夏荼斟酌了合适的词说:“简短点来总结就是,中心主力位于阵形的中后方,主要的兵力在中部集结,旁边再分作若干个鱼鳞状的小方阵,然后,按梯次进行配置,呈现出前端微凸,后方壮大?那破阵的诀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