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多读书 (第2/2页)
片刻之后,镜头再度拉近,已经是到了一处中学课堂外。
课堂内,一位位学子,正寒窗苦读。
双眸注视着课堂上年迈的国文讲师,其中满是对知识与文化的渴望!
见此一幕,岳飞有些失色,询问道:“此处,莫非后世之学堂?”
“不错!”
“不知这群学子中,有几人能参与科举,最后入朝为官?”
“除去那些不用心学习,无心文道者,只要用心肯学,几乎九成九能参与科举。”
“但科举之后,还要进入一更加高等的学府继续深造,其名为大学。”
岳飞眼神中有精芒闪过,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此名,倒是取得好啊。”
“将军且听,那课堂中的学子,正在吟诵何物?”
听闻此言,众人诧异,纷纷附耳细听。
随后,一阵朗朗读书声,在众人耳边想起。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眼望,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是词!是他的词!是他方才所作的《满江红》!
一时间,岳飞整个愣住,竟不知说些什么是好。
方才所做的词,片刻之后,便被后世学子,当着自己的面吟诵。
这代表什么?不就代表这首词已经名传千古了吗?
这样的经历,还真是……有些奇妙。
岳飞虽说愣住,但殊不知,那几位士卒看他的眼神,早已充满羡慕。
还是因为大宋王朝原始重文轻武的基调问题,导致宋朝人对身后名都异常在乎,尤其是苦读数十载,高中后入朝为官者。
他们可以不贪污,不掳掠,不吸食民脂民膏,做一个清正廉洁的好官。
为什么?为的就是一个身后名!
希望后世子孙在提到自己的时候,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此人是个好官,而非奸相二字。
但,史书就那么多空余。能名留史册者,少!名留史册后,能在千年后,依旧让人传颂美名者,更少!甚至可以说是凤毛麟角。
但是如今,岳飞做到了!
就凭一首《满江红》!
更关键的是,这首《满江红》还是在自己眼皮子底下被创作而出的。
淦啊!
当初为啥创作出《满江红》的不是自己呢?
此时的几位士卒,已经羡慕得质壁分离。
同样是从九百年前穿越到九百年后,同样感受到了王朝的兴衰,历史的更迭,感受到了后世河山的波澜壮阔,万里无垠。
但人家岳飞能够创作出《满江红》千古留名,他们只能“卧槽,卧槽”个不停。
这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就是世界的参差吗?
几人对视一眼,赫然发现彼此的眼神中均传递着同一个思想。
“果然,人还是要多读书啊!不然就算名流千古的机会摆在你面前,你都把握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