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章 解读犯罪 (第2/2页)
“心理学与佛学,道家之中的一些事也是各自有瓜葛的。”
“那我们愿闻其详。”
孙嘉良恭谦的说着,我听了这话略微沉思了一下以后说了起来。
“原生家庭确实很严重,有一些罪犯家中看似是真的管教了孩子,但是这个管教就是问题。”
“这个怎么说?”
“我记得你小时候因为偷东西被父亲折断过两根手指,但是依旧没有听话对吧?”
孙嘉良点头,低下头叹口气:“我现在才知道父亲的心思,以前还是我错了。”
“你现在知道是因为你现在接受了正常的思维教化。”
“正常的思维教化?”
“贫僧去过你家中,你的父亲是一个言辞粗鲁,行事暴虐,但是外面很老实,解释的明白一点就是外面别人骂了,还嘴都不敢,可是回家了却又是很暴虐的意中人。”
他听着开始沉思起来
“因为你一直是在这种家庭生长,所以没有觉得有问题,你甚至于说觉得这个家庭其实很是正确的。”
“好像……是这样的。”
“这个就是问题所在,一般的犯罪家庭,其实都有这种的情况,看似正常,实则不正常。家庭之中充斥着可能是暴虐,可能是压抑,可能是悲观,可能是父亲缺失后带来的一种哀鸣,也可能是母亲缺失后带来的一种缺少温柔。”
“一个孩子的诞生,他是一张纸,如何的书写全部都是由家长来定的。你能说家庭的暴躁这个孩子出去了就会是坏人吗?不一定,如果教育正确,平时家长会严于律己,那这个暴躁也只是脾气火爆。”
“所以家长是否负责,周围的环境是否可以达到在孩子出现问题以后下意识的救赎,都是让孩子成为什么人的关键。”
所有人默默的琢磨着,我看着他们笑呵呵的说:“不是说出事了就要怪家长,而是需要分析你们家庭的情况,这样给你们改过自新以后出去了,组建家庭以后,避开这一切。”
“这个是刚刚孙嘉良说的这个原生家庭,也就是他说的心理学。那我如何用佛法去说呢?”
众人抬起头,就如此盯着我,等着我继续说下去。
“万事皆有因果,你们一个孩子,如何出现了这种罪恶只是?必然是因为你们家长,或者说是玩伴,或者说是周围人的氛围,给你们带来了因。而你们随着年龄的增长,把这个果逐渐的显露出来了。”
这些人恍然大悟,开始完全自省。
孙嘉良突然说:“难怪说,孟母三迁,原来自己家的教育不是唯一啊。”
“不错,孙嘉良说的这个就是道理。”
我温和的说着,这些人,有一些是被迫犯罪,有一些是什么也不懂犯罪的,还有一些是知道,但是幼年时候的因,后来结出来了恶的果。
万事万物,因果必然相成。
这个是没有例外的事。
孙嘉良看了一眼我问:“如果说我们家庭是好的,周围环境是好的,我们会不会是另一个生活呢?”
“会。”
我没有否定这个,看着他们我笑了笑。
“所有的事,都没有如果,希望你们出去了,自己重新创造因,一个好的因,让你们的后人有好的果,虽然是三代不可从政,但是也有别的生活依旧需要人才。愿你们余生可偿还恩怨,可留下善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