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6章 朝堂风波 (第2/2页)
明朝人看清朝人是土匪,清朝人看明朝人是恶霸,双方水火不容。
最重要的是,在明朝人眼中,清朝人完全就是一些割据一方的叛军,朝廷怎么能够和叛军交易谈判呢?这不是承认了他们的合法地位?这不是侮辱祖宗吗?
就关系来说,明朝和清朝的关系,比之明初时明朝和蒙古的关系还要恶劣,做生意是万万不可能的。
第二点,朱慈烺身为王爷,还掌管着辽东的政治和军事,这一点和祖制不同。
按着明朝的祖制,武将官员达到公爵之后,便需要常规放弃自己的职务在京城闲居,有事搞不定的时候,你再上去当炮灰。
而王爷作为公爵的强化版本,则更加严格。
自从朱老四造反之后,他便天天防着这些王爷们造反,所有王爷的兵力全部都被裁剪。
不允许他们胡乱转悠,不允许他们英明神武。
如果在明朝某个锦衣卫给皇帝汇报,某个王爷特别英明神武,那这王爷八成要倒霉了。
再加上,朱祁镇和朱祁钰这兄弟二人,对皇位争夺的前车之鉴,后来就算是亲兄弟封王之后,也没有掌握军政双权的情况。
就连和天启皇帝关系很好的崇祯,在继位之前也是如履薄冰,一直在那装孙子。
目前,虽然还没有儿子造他爹反的情况,但是在这些言官口中,如果放任朱慈烺再这么胡乱干下去,十有八九会出现这种情况。
第三点,就是朱慈烺有想要通敌卖国的嫌疑,通过某种迹象表明,朱慈烺和多尔衮谈判过,甚至还收了人家的钱,才打算和多尔衮做生意的。
更有甚至,直接说明了,朱慈烺和多尔衮已经达成了秘密协议,等到准备充足,当即挥师北京。
这些人,全都围绕着这三点一直在骂,从早上一直到中午,连吃中午饭的意思都没有。
崇祯看着这一幕,蓦然想到之前也有类似的情况。
那是崇祯十一年,崇祯打算和皇太极先议和。
按着当时崇祯和杨嗣昌的意思,是先忽悠忽悠皇太极,等李自成张献忠搞定之后,再和后金折腾。
一切都在秘密进行,然而最终一个不小心事情败露,天下哗然,也是这群人全都拒绝议和,最后黄道周那家伙又跳了出来一通搅和,最终,议和计划流产。
就在这时,一声高呼将崇祯的思绪打断。
“陛下,臣黄道周觉得,辽王殿下绝对不会里通外国,不然的话,他为什么要收复辽东半岛,并且还在那里筑城募兵?”
“而且,王爷殿下赤诚忠勇,数次救陛下于危难之间,不可能起兵造反。”
“不过,老臣确是坚决反对资敌通商。”
听到这话,崇祯莫名的以为自己来到了崇祯十一年,还是这光景还是这个人,一通天理人欲将自己议和的事情搅黄了。
崇祯无语的看着黄道周,终于说出了这次朝会的第一句话。
“黄爱卿,你不是去南京当户部尚书了吗?为何又回到了北京?”
黄道周因为搅黄了议和,所以崇祯将他发配到了南京,后来北京城即将攻破的时候,他还告诉朱慈烺,这人或许能力不足,但是绝对忠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