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三日之约 (第1/2页)
在退朝后,太宗前脚刚走,后脚便有不少大臣凑到李泰这边。
阿谀奉承之言更是不绝于耳,把李泰吹的是天上少有,地上绝无。
若换做寻常弱冠少年,刚在朝堂之上出尽风头,现又被人簇拥吹捧那早就飘了。
但李泰两世为人,心性城府之深自非常人可比。
他只是皮笑肉不笑的与之客套上两句,便抽身离去。
“太子,今日可是让魏王在陛下,群臣面前出尽了风头啊。”
看着李泰远去的背影,侯君集上前淡淡,道。
“哼!”
“那又如何?”
“三日之后若呈不上高句丽地图,本王看他如何收场!”
言罢,李承乾愤懑离去。
侯君集看着已是怒不可遏的李承乾又看了眼飘然离去的李泰,心中不禁暗叹,虽是一母同胞的兄弟,但其中差距怎么这么大呢?
魏王以弱冠之龄心性城府就已如此沉稳,对于朝臣的溢美之言宠辱不惊。
之前,我怎么就没注意到呢。
虽立场不同,但侯君集也不由高看李泰一眼。
魏王府。
回到府邸后,李泰也逐渐适应了自己的新身份。
而所有人都担心,李泰能否绘制出高句丽地图,可这反倒不是他现在所担心的。
前世身为兵王戎马一生,李泰所执行的任务更是遍布全球,对各国,地区的军事地图更是如数家珍。
至于唐东征高句丽一战。
按原历史唐贞观十六年高句丽东部大人渊盖苏文杀死荣留王后立高宝藏为王,并自封为“大莫离支”摄政。
为征讨渊盖苏文和保护唐朝的盟友新罗,唐太宗认为有必要对高句丽开战。
但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直到两年后也就是唐贞观十八年,唐太宗率领李世勣、李道宗、张亮和长孙无忌统军十万亲征高句丽。
虽因自己的出现极大概率会让唐东征高句丽战事提前,但这也给了李泰充足的时间去为未来做准备。
而眼下当务之急,无疑是即将到来的大唐皇储之争。
历史上,李泰的得宠与李承乾的失宠大体上同时发生、交互消长的。
旧唐史记载,“时泰有宠,太子承乾多过失,太宗微有废立之意”。
具体主要体现在三点。
第一,唐贞观十年二月,唐太宗“以泰好文学,礼接士大夫,特命于其府别置文学馆,听自引召学士。
太宗此举乃是仿照武德年间秦王府属另逻文学馆故事。
第二,唐贞观十二年正月,礼部尚书王珪奏请:三品以上公卿途遇亲王时下马拜见,不符礼法规定,要求取消这一仪式。
唐太宗当即以言胁之,“人生寿夭难期,万一太子不幸,安知诸王他日不为公辈之主!何得轻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