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粮库回六零 第97节 (第2/2页)
爱红翻了个白眼,国元气的直接进了屋里,也不好现在把她赶出去,万一真出了事,他们就是五分的责任,也得变成十分。
等了半晌建军也没有过来,爱红几个人心里清楚他不会过来了。要是青杏儿愿意,他们几个把她送过去也不是不能,偏偏青杏儿见建军这个态度,怎么也不肯过去。
两个都不是省心的人。
爱红只好把青杏儿留下来住了一晚上,严正的给她说明白:“明天我下了班就把你送到村里,你自己也这么大了,家里不定怎么担心呢。”
她早上走的时候见青杏儿还在睡觉,也就放了心去上班,只想着下午早点请假出来,把这个烫手山芋丢掉。
谁知道何露被叫走之后,爱军急慌慌的来找她:“青杏儿不见了,家里还被翻过了。”
原来青杏儿一直没睡着,等爱红和国元一出门就把家里翻的乱七八糟,幸亏家里没有多少钱,但也够她花上几天了。
………………………………………………………………
何露陪着老太太找到孙正磊的招待所,老太太紧紧握着她的手,对于她来说,孙正磊不仅仅是一个陌生的外孙,更是有一种超凡的意义。
“没事奶奶,别担心。”
孙正磊打开房门一看,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年人正笑着站在门口,也许是血缘亲情,他一下子就认了出来。
“正磊哥,这是我奶奶。”何露给两方的人打了招呼,老太太一把搂住孙正磊,“我的乖孙啊……”
孙正磊也有些动容,轻轻的拍打着老太太的背,上一辈子的恩怨他不清楚,但是这老太太是打心眼里对他好。
好半天才止住了哭声,老太太拉着孙正磊的手,“你娘……她身体怎么样啊?”
“一直就不太好。”从小的时候他不清楚怎么回事,直到她偷偷看了红楼梦,觉得自己的母亲就和林妹妹一样,每天得喝药。
“从小她身体就不好……没想到这么多年了还是没把身子养好。”说到这里觉得她才是最没资格说的,便住了嘴不再吭声。
何小北的身体一直不好,这也是促使她做决定的重要因素,家里给她看不起病,连饭都吃不起了,比起其他的三个孩子,她最后狠心抛弃了她。
孙正磊简单的把家里的情况介绍了一下,他的父亲比何小北要大将近十岁,现在年事已高,对这个妻子却很疼爱,从来都百依百顺。不过何小北也不愿多透漏什么,这还是他父亲打听到的。
当时何小北站在街上等老太太来接她,谁知道到了晚上也没有来,她又冷又饿,心里又害怕。只是不敢发出声音,在街口像只找不到家的小猫一般。
其实这样的孩子有不少,不少村里都有个万人坑,专门扔半路夭折的小孩,有那家里实在没有饭的,也就像老太太这样扔在路边。
抗战的年代,很多人心目中把党和国放在了第一位,正是有了这么多小家的牺牲,才有了现在的和平年代。
也是何小北命大,被孙家的一个部下看见了,但是摸不清楚她的底细,吃了很多苦,到最后还是他父亲看上了何小北,才结束了颠簸的生活。
“是我对不起她……你父亲是个好人……我们何家欠你们太多了……”老太太颤颤巍巍的说完,孙正磊赶紧摆手,“姥姥……您不能这么说。”
小时候他就好奇自己的母亲怎么没有一个亲人,别人都有姥姥姥爷,而他只有奶奶,现在也算是圆了小时候的梦。
“哎!”老太太听到孙正磊叫她,心里松了一口气,脸上也露出了笑容。
三个人商量了一下,坐最近的车去趟q市,早点把事情解决了。
何露还想着要不要找找赵蕾的对象小胡,毕竟老太太岁数这么大了,不可能坐太长时间的车,怎么着也得想想办法。
结果孙正磊直接把事情办好了,火车站的领导直接出来迎接他们,没想到他家里的势力这么大,隔了这么远都能影响到。
火车是今天晚上的夜车,何露还想着给罗天亮说一声,这一声不吭的走了也不是她的风格。
☆、第 113 章
第一百一十三章
老太太惦记着家里的两个儿子,嘱咐何露找人捎个口信,何露想着就去找赵蕾的对象小胡,让他帮个忙。
熟人就是这个时候用的。
孙正磊想了想说:“要不等到了拍电报吧,咱们也没有多长时间了。”
“表哥我先看看,这小胡同志是大姑家的亲戚,正好在铁路上班。实在找不到的话再拍电报也不迟。”
结果去找了一圈,铁路上的人说他出去跑车了,不在铁路局,何露只好失望的离开。
看来只好给何小南和罗天亮拍电报了,希望罗天亮晚点发现她没有在县城。
孙正磊的关系的确挺硬,他们三个早早就上了火车,占了三个下铺位置。在这个年代简直是不敢想的事情,老太太第一次做硬卧,看起来就像孩子一样兴奋。
“真是舒服,竟然能躺着坐火车,我还是第一次看见。”
“姥姥,一会儿火车上还有卖饭的,大米饭炒菜!咱们一人打一份!”
等火车开了之后,何露发现坐硬卧的人并不多,大部分都是空闲的。谁没事也不会在正月出远门,而普通的工人就算出门,也坐不了这硬卧。
等级阶级压死人!
他们痛痛快快的吃了一顿饱饭,老太太开始还舍不得吃,被孙正磊连哄带吓唬的说了一通,才小口小口的吃完。
“……现在的条件是真好,当初要是有这条件……你娘也不至于……哎,这都是命啊!”
说到这里眼角又湿润了,这几天哭的都比这一辈子哭的要多,可能是近乡情怯,他们明显能感受到老太太的不安。
好不容易安抚好老太太,何露躺在火车上却久久不能睡着,她发现自己对这个时代的牵绊越来越深,和这里接触的越多,她这种感觉越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