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6 (第1/2页)
等到要散场的时候,所有人都走了,李问却没有走,而是留下来站在比较远的位置眼睛直勾勾地看着那个摄影师和放映电影的工作人员调节机器,等他们坐车离开了之后他才恋恋不舍地离开。
那个摄影师其实早在第一天的时候就注意到了李问,但他并没有出声惊动他,更没有赶走他。
摄影师一开始装作什么都不知道似的继续自己的工作,与此同时也在时不时地用余光暗中观察李问的动静。
经过两天的观察,摄影师发现这个小男孩每次来的时候就喜欢站在距离投像仪比较远的地方偷偷看着他们工作,那双圆溜溜的眼里有好奇,有探究,有希翼,有渴望……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怕生的原因,小男孩每次过来都是站在同一个位置,始终不敢靠近一步。
其实要是换作以前,摄影师或者是其他几个工作人员估计早就开口骂骂咧咧地赶人了。
他们这种第一批做电影的人就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那时候因为经验做电影类工作的人最忌讳的就是有人在旁边打扰,也不喜欢有人在一旁用一种好奇的目光看着他们,就像是在看猴似的。
当时也不知道怎么回事,摄影师他们却鬼使神差地没有赶走他。
李问过了很多年在某一天拍摄扶贫电影的一个情节的时候回忆起这件事,莫名地觉得那时的情景有些有趣,他想当时摄影师没有赶人的原因应该是他长得还算可爱吧。
那时十三岁的李问虽然已经有一米五左右的大高个了,但那脸蛋还是那种有点肉乎乎的包子脸,稚气未脱,可爱得紧。
让人乍一看,只会下意识地往小的年龄去猜,看起来大多就十岁左右的样子。
长得可爱或者是长得好看的小孩子往往都是会招人疼的。
所以颜值即正义这句话不管在任何时代都是绝对的真理。
电影下乡活动开展到第三天,那个摄影师在距离电影播放的时间还有二十几分钟的时候就早早地调好了机器,前期的准备都已经全部准确妥当。
因为时间还早,在现场等电影开场的村民并没有那么多。
但是李问却还是早早地来了,这天过来的时间比前两天都要早。
他还是一如前两天那样站在原来的那个拐角的位置,不敢走近一步,只敢这么远远地看他们工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