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回 围东都志在必得 降守将大显威力 (第2/2页)
如果不能够彻底地消灭敌人,就应该学会容忍和包容他们,与他们和平相处,等待恰当的时机。
微臣一直十分敬佩,陛下远见卓识的教诲,把陛下的教诲,时刻铭记于心。
所以,臣坚持认为,以战促和,用和平方式,收复洛阳,是最高最好的谋略。请陛下圣裁!”
刘秀听后,茅塞顿开,如梦初醒,微笑点头,赞扬廷尉岑彭的建议说道:
“廷尉大人言之有理。问题是,如何以战促和,不战而能屈人之兵呢?”
孟津将军冯异,也慷慨直言,表达自己的意见道:
“陛下;
臣也十分赞同,廷尉大人的建议。臣私下以为,不战而能屈人之兵,并不是什么难事。末将也常常聆听陛下的教诲,心里深有感触。
陛下常常教导臣说道,一个人拥有的宽容的气度,大度的胸怀,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东西,必须要有高度的智慧,和自我克制、砥砺优秀品德的能力和修养才行。
只有具有开阔的胸襟和宏大的气魄,拥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的人,才有可能,充分运用自己的智慧。
常言道,只有永远的利益,没有永远的朋友和敌人。化敌为友,就是最高的谋略。
臣对陛下的这些教诲,一直很是钦佩,铭记于心。所以,臣非常赞同,廷尉大人的意见。
臣私下以为,最好派遣一个,通晓大义,能言善辩的贤明士大夫,担任陛下使节,前去洛阳,说服朱鲔,力争和平解决洛阳。无论于国于民,都是天大的好事。
如果我们君臣,已经竭尽全力了,即使不能够说服敌将,也能够瓦解敌人军心。
因为陛下,已经给予了盗贼们,改过自新,一心向善的机会,那是盗贼们,不知道顺逆,抗拒天兵。最终必然理亏,失掉民心,人心尽失,土崩瓦解,也是可以预料的结局。”
孟津将军冯异冯异,侃侃而谈道。
听了两人之言,刘秀决心更加坚定,当即笑呵呵地赞赏道:“诸君的意见很好,朕大受启发。
朕一向以为,只有那些自以为是、浅碟子的无知家伙,才会自认为,自己的权力无限,强权暴力是万能的。
以致到了最后,这些傲慢无知、狂妄自大的家伙,会徒然制造和增加更多的敌人。
时机转瞬即逝。所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天下局势,随时随地,都可能会发生巨变,怎么能够优柔寡断,当断不断呢?
如果我们,不能够心胸宽广地饶恕自己的对手,我军屯兵坚城之下,势必引起,周围强横割据势力的反击,遭受他们打击的机会,也会越来越大。
诸君说得很对。洛阳城池坚固,守军力量众多,如果一味地采取强攻,汉军必然会伤亡惨重。
两虎相争,必有一伤,或是同归于尽的结果,城池百姓,玉石俱焚。这些状况,都是朕最不愿看到的事情。
好了,多谢诸位爱卿的建议和提醒!朕已经成竹在胸,心中有了主意,不再忧心忡忡了,请诸君放心。
诸君退下休息,请廷尉大人留下,朕还有些要事,要想与廷尉大人好好交流。”
想通了这些问题,刘秀终于豁然开朗,心情轻松了许多,大力赞扬太尉岑彭、孟津将军冯异的意见道。
刘秀急忙传下旨意,让群臣散朝,留下廷尉岑彭,欲与岑彭,私下研讨军国大事。
是时,刘秀也很有自知之明,自己新即汉帝之位,貌似风风光光,一帆风顺,实际上大汉朝廷,是窘困万分,军食常常不足,还不说其他严峻的挑战了。
依赖河内郡太守寇恂、常山郡太守邓晨等郡的转运不绝,军队将士以及文武百官的生活,才得以勉强地维持正常的运转。河内郡太守寇恂的贡献,更是超出其他郡很多很多。
刘秀非常嘉勉,河内郡太守寇恂供应不绝的功劳和贡献,于是多次颁下玺书,慰劳河内郡太守寇恂等官吏。
不料,刘秀的嘉勉,差点引发了一场危机。
河内郡太守寇恂的门生、茂陵人董崇,察言观色,对刘秀给予河内郡太守寇恂的过度慰劳,不喜反忧,心里十分担心。董崇遂向自己的老师河内郡太守寇恂,提出自己的诚恳建议说道:
“太守大人:
陛下新即位,四方尚未平定。而君侯在这个时候,却占据着大郡安享太平,内得百姓拥护,外破苏茂等盗贼,功名显赫,威震远近。
学生私下以为,这是奸谗宵小之徒,侧目窥视,给君侯带来怨祸的时候啊!
希望君侯,重视这个问题,不要让陛下疑虑。
以前,萧何奉命坚守关中,明悟并采纳了鲍生的建议,而高祖皇帝果然大喜。
汉三年,汉王与项羽,相距于京索之间。汉王多次派遣使者,慰劳丞相萧何。
鲍生眼见此事,很是担心,于是对丞相萧何说道:
‘宰相大人啊,大王暴衣露盖,却多次派遣使者,前来慰劳君者,有怀疑君的心思啊!
为君计划,莫若派遣子孙昆弟,能胜任兵事者,都到大军所在处任职,大王必然更加信任君侯啊!’
于是,萧何听从鲍生计策,汉王果然大为喜悦,十分放心。
君侯啊,现在你率领的,都是你的宗族昆弟。只怕君侯,要以前人作为鉴戒,宜从功成身退之计啊!”
寇恂对门生董崇的建议很以为然,遂上书刘秀,假称自己有病,不能够视事,自请从军,愿意跟从皇帝,一道出征,侍候左右。
刘秀十分机警,从寇恂的上疏中,很快看出了河内郡太守寇恂内心的忧虑不安。
于是,刘秀怎么下旨,安慰河内郡太守寇恂说道:
“子翼啊,河内郡依靠你的治理,而保持安定,怎么能够离开你呢?你就放心治理河内郡吧,心里不要有什么担心和忧虑。”
河内郡太守寇恂,听了皇帝劝说,心不自安,依然几次上书,坚决要求辞职,刘秀都不接受。
河内郡守寇恂,于是遵照门生董崇建议,派遣自己的子侄辈,大哥的儿子寇张、大姐的儿子谷崇等,率领河内郡突击队,担任汉军先锋,为皇帝效力。
刘秀见了河内郡守寇恂,大为放心,十分高兴地称赞他们,一心为国的举动,下旨任命寇张、谷崇等,担任偏将军。
自此,河内郡更加安稳。
见河内郡十分安定,刘秀没有了后顾之忧,心里放心了不少,所以才能够放心大胆地,处理洛阳战事。
廷尉岑彭,为人处世,也十分警觉聪慧,很快意识到,皇帝之所以单独召见自己,一定是想聆听自己对于洛阳战事的看法,研讨一下和平解决洛阳的具体策略,故准备向皇帝畅所欲言,进尽忠言,贡献自己的忠诚和智慧。
廷尉岑彭,不仅与玄汉左大司马朱鲔是故人,而且与玄汉左大司马朱鲔,刘秀的大哥大司徒刘縯,都有很深的交往。
当初,时任大司马的刘秀下令,任命岑彭,为刺奸大将军,派刺奸大将军岑彭,督察各营,督查部属官员将领。岑彭跟随刘秀,随侍左右,平定了河北诸雄,一向很受刘秀的亲信。
刘秀登基称帝以后,特别奖励刺奸大将军岑彭的功劳,于是下旨,任命岑彭为九卿之一的廷尉,仍拜归德侯,行大将军事,命令廷尉岑彭,与诸将一道,进攻东都洛阳。
在主将大司马吴汉的统领下,廷尉岑彭,遂与大司空王梁、建义大将军朱祐、右将军万修、执金吾贾复、骁骑将军刘植、扬化将军坚镡、积射将军侯进、孟津将军冯异、祭遵、王霸等十二位将军一道,率领所属的各部军马,一道围攻东都洛阳,出力很多。
送别大司马吴汉三公等大臣将领,刘秀、岑彭君臣,刚一坐下叙礼完毕,就立即直奔主题,谈论收复洛阳的问题。
刘秀当然十分了解,岑彭当初与朱鲔曾经有过的那一段,比较深厚的交情。
刘秀心中的主意,已经打定,于是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询问廷尉岑彭道:
“君然啊:
朕十分了解,你与朱鲔的关系。你是否能够,冒着生命危险,替朕前去,说服玄汉左大司马朱鲔,归顺我大汉,与朕一起,建功立业,复兴大汉,拯救天下苍生呢?”
廷尉岑彭毫不犹豫地一口答应,慷慨激昂地对刘秀说道:
“陛下英明!
臣一定遵命!陛下爱惜百姓,心胸宽阔,做出的决策,高瞻远瞩,令人敬佩不已!
窃闻陛下,即将命人,前去抚慰洛阳,这实在是避免,生灵涂炭的善举,真是士大夫和百姓之福啊!
臣怎敢爱惜自己微小的生命,敢不受命呢?”
见廷尉岑彭毫不担心自己的安危,爽快地答应出使的要求,刘秀大喜,特别叮嘱廷尉岑彭道:
“君然啊:
朕听说,代表君王出使,贵在不辱君命。朕相信君然,出使洛阳,一定能够完成朝廷的使命。
虽然俗言有云,两国相争,不斩来使。但只有朕知道,出使敌国,实际上是危险万分。何况,朱鲔与朕,又有杀兄的血海深仇呢?
所以,朕为君然此行,一直十分担心忧虑。所以,虽然实际上,群臣早有此议,但朕一直不敢,果断做出这个决定。
朕怎么能够,让朱鲔这些叛贼盗匪,伤害朕忠心耿耿的股肱之臣呢?”
廷尉岑彭一听刘秀关心自己安危的肺腑之言,心里十分感动,遂安慰刘秀说道:
“陛下:
臣听说,女为悦己者容,士为知己者死。臣能得陛下,如此关心爱护,虽死而何憾呢!
请陛下放心,臣没有生命危险。
朱鲔这人,臣曾经与之相处良久,十分了解他的品行秉性。朱鲔虽不与我们同道,但他崇尚节义,重情重义,与定国上公、淮阳王那样见利忘义、见异思迁、首鼠两端的绿林豪杰,很不一样。所以,陛下大可放心大胆,让臣前去,帮助陛下完成一统天下伟业!
臣至始至终坚信,臣一定不辱使命,说服朱鲔成功!及时最终,天不遂人愿,臣有负陛下使命,臣也会让洛阳人心,心系陛下,不会让陛下失望的。”
岑彭承诺道。
听了岑彭的承诺,刘秀十分欣慰。再次反复叮咛几句,刘秀这放心让岑彭前去。
君臣议罢,廷尉岑彭,欣然接受刘秀的旨意,立即动身,单枪匹马,向洛阳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