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回 刘伯升说服兄弟 刘文叔投身大义 (第2/2页)
请大哥千万千万,耐心一些,谨慎一些,不要轻举妄动,打草惊蛇,招来官府鹰犬注意。
小弟打算,先到京师太学,去学习一段时间,再考虑参加,大哥队伍的问题。
小弟这样做,一则可以,增加一些学问和见识,可以广交京师才俊,结识英雄豪杰,为我刘氏复兴,搜罗人才,作好人才贮备;
二则可以,顺便观察了解一下京师百姓的人心,可以了解京师百姓的人心所向,了解京师虚实,掌握莽贼朝廷的内幕,剖析莽贼内部的详细情况,加深对僭贼统治基础的认识,深刻地了解天下大势的演变趋势,决定我们,是否有发动义举的必要。
等小弟学成回乡,找到志同道合的同志,做到知己知彼,万事俱备以后,我们再寻找最佳的起兵时机为宜。
到时候,我们兄弟再大干一场,发动声势浩大的聚义,驱逐篡贼,恢复汉室,岂不是名正言顺,豪杰也会闻风响应吗?
如此,一战而下,大哥以为如何呢?
小弟我并不是胆小怕事,畏手畏脚,贪生怕死,而是认为这样做,成功的希望,才会更大一些。
只有如此,我刘氏的重新崛起,汉室的复兴,才有更大的胜算希望。
否则,头脑发热,凭着自己的一腔热血,就冒然起事,不过是蚍蜉撼树,自寻死路,家族屠灭的自戕而已!
所谓,小不忍则乱大谋。如果当初,韩信忍受不了胯下之辱,手刃侮辱自己之人,犯法被诛,怎么能够,有后来的伟大功绩呢?
大哥啊,你说我的意见对吗?”
刘秀的头脑十分清醒,他思路清晰,深谋远虑地建议大哥刘縯,委婉地表示拒绝说道。
“小弟啊,大哥一直都清楚,三弟谨慎小心,并不认为兄弟,是胆小怕事,贪生怕死之辈。
你考虑得真是太周到了,真是大哥的好军师啊!为兄我十分欣赏,你的远见卓识、深谋远虑!
听了你的分析,大哥也认为,很有道理,更加有了信心。
聚义是灭族大事,的确应该如此通盘考虑、精心准备才是!只有知己知彼,有备无患,才能够百战百胜!
的的确确,如兄弟所言,当初安众侯伯父他们,不幸聚义失利,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安众侯伯父他们的密谋,太早泄露。他们的起事,太过草率仓促。
安众侯伯父他们,既没有抓住有利的时机,也没有认清大势,寻找到足够多,志同道合的义士,没有争取到官吏百姓的大力拥护与积极支持,没有充分的准备,最终孤军作战而失利。
大事的处理,的确应该如三弟所分析的那样,应该慎重其事,考虑周全,不要急于求成。
何况,这是保卫家园,驱逐篡贼,兴复汉室的千秋大业,岂能够不慎之又慎呢?
大哥现在,也仅仅是自保图存而已,并不是想现在,就立即发动义举,而是提前招募同志,集结队伍,以为将来,共襄义举,复兴汉室,做好准备。
起事举义、复兴汉室,乃王莽奸贼,最为忌恨之事,也是一件生死攸关的大事,必须严守秘密,一点也疏忽不得。
我们必须。耐心地等待天怒人怨,莽贼恶贯满盈之时,把握住天时、地利、人和之后,发动义举,才能万无一失,一击而中,达到推翻莽贼、光复汉室的目的。
否则,密谋提早泄露,后果难料!我们再也经受不起太多无谓的牺牲了!
好了,兄弟啊,我们就这样安排吧!
兄弟啊,你放心地到京师太学,去用心学习吧,不要管家里的大小事情。
大哥我在家乡,组织队伍、结营自保,定能够保护,全家老小的安宁。
让我们潜藏锋芒,积蓄力量,了解局势,观察时机,寻找到最最有利的时机以后,再发动聚义,最终必定能够,一战成功,恢复我大汉的江山社稷!”
刘縯满脸兴奋,仿佛已经看到了刘氏义军,浩浩荡荡杀奔京师长安,活捉王莽的情形,情绪激昂地三弟刘秀说道。
“好了,大哥。小弟相信你!我们就这样分头准备吧!”刘秀对大哥刘縯说道。
终于说服小弟刘秀,与自己共襄义举,刘縯怎么能够,不异常激动呢?
接下来的几天,刘縯一直是既欣喜,又有些不放心,默默思量道:
“二弟、三弟,一向循规蹈矩,胆小怕事。如今,小弟答应,与我同舟共济,共谋大业,那么复兴汉室的大业,就更增添了几分成功的机会。
可是,二弟、三弟,并不热心,汉室复兴的事情,一直担心聚义自保,会触怒官府,召来杀身之祸。
三弟今天这样的说辞,会不会是缓兵之计呢?
哎呀,管他的呢!反正现在,事情还不急。到了举义时候,不管二弟、三弟,寻找怎样的借口,我都要强拉他们,参加我们的队伍,共襄义举。
我还是先去说服一下娘亲,让娘亲答应,送文叔上京求学的事情吧!
三弟一向讲究情谊,信守承诺,欠了大哥天大一个人情,肯定会回报大哥的。
到时候,我倒要好好看看,看老二、老三两兄弟,还如何推脱,还有什么遁词!”
刘縯默默自思道。
想好了主意,刘縯就满脸笑容,兴冲冲地地走进了母亲樊娴都的房间里。
刚刚走进母亲房间,樊娴都带着一时嘲弄的语气,对儿子刘縯发问道:
“伯升啊:
你一向忙得很,比朝廷三公还要辛苦忙碌几分,今天怎么有空,回家来看看娘亲啊!为娘没有看错的话,你今天肯定是无事不登三宝殿啊!
你给娘坦白说说,你今天来,究竟有什么重要事情需要娘帮忙呢?该不是又有什么麻烦事情,无法解决,要娘亲亲自出面,为你摆平了吧?”
“娘啊,你真是太神了。儿子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你都了如指掌,真是鬼神莫测的樊半仙。”
刘縯嬉皮笑脸地拍着娘亲樊娴都的马屁,趁机准备将弟弟刘秀进京师太学学习的计划,告知母亲,说服母亲同意弟弟进京求学。
“伯升啊,你的那点小把戏,娘亲能够不知道吗?有话就说,有屁就放!
等一会,娘亲还要去亲自侍候你那两个调皮的傻小子兴儿、章儿,忙着呢?”樊娴都笑着,对长子刘縯说道。
“娘啊,儿子今天,是有非常重要的正事,需要禀告娘亲,聆听娘亲旨意。
文叔三弟小时候,就非常喜欢学习圣贤典籍,娘亲不是一直夸奖他好学吗?
最近,文叔弟弟跟我谈起,他有志于学,想到太学,去游学一断时间。
既然三弟有志于学,志存高远,我这个做大哥的,怎么能够,不鼎力支持呢?
要是祖宗英灵保佑,文叔发奋图强,最终能够入朝出仕,谋取一个功名利禄,光宗耀祖,为我们舂陵侯家族争光。岂不是我这个做大哥的,也脸上有光吗?”
刘縯笑嘻嘻地对母亲樊娴都说道。
望子成龙,一向是天下父母的共同心愿。母亲樊娴都毫不犹豫地一口答应道:
“好啊!伯升,你终于懂事了,干了一件大好事。
虽然现在,我们家里的爵位、封土被夺,变得穷困了一些,但只要孩子们爱学上进,做娘的,怎么能够不支持呢?
这一切大事,都交给你去办理了,娘没有任何意见。伯升啊,你就好好去,为文叔准备吧!
我们在家里生活,穷一点没有关系,不要让文叔在路上、京城,因为缺乏金钱物品,而着急受累。”
刘縯没有想到,当自己一提起弟弟刘秀上太学读书的事情,母亲竟然很爽快地就答应了。
刘縯似乎有些喜出望外,急忙笑着感谢母亲樊娴都道:
“多谢娘亲!我替文叔三弟,谢谢娘亲了!”
“伯升,你去忙吧!小三子求学的事情,也是家里的大事,你要好好办理,不要有什么差错纰漏。”
娘亲樊娴都,再次叮嘱儿子刘縯道。
“儿办事,娘放心!小三子求学之事,不过是小事一桩,儿子轻车熟路,一定用心办理!儿子告辞了!”
刘縯笑嘻嘻地走了下去。
刘縯亲自指挥,变卖家中值钱的东西,积极张罗着为三弟刘秀,打点行装,帮忙操办着刘秀上京游学的事宜。
很快地,一切都准备妥当了。刘秀就将独自起行,前往京城长安太学游学。
上京的日子越来越近了。临行前,想到就将与亲人们长久分别,刘秀突然有些,难舍难分起来,自思道:
“我这一去京师,路途十分遥远。还不知道究竟何时,才能够回家,与亲人们再次见面。怎么不令人黯然神伤呢?
娘亲年纪大了,体弱多病,腿脚不便,在家无人照顾,怎么令人放心呢?”
想到这里,刘秀有些不放心起来。
于是,刘秀带着担心,走到母亲樊娴都的房间,对母亲樊娴都说道:
“娘啊,文叔这一去,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够回家看望娘亲,孩儿真有些舍不得娘啊!
没有孩儿,在娘的身边时候照顾,跟娘说话聊天,娘亲你还习惯吗?”
“文叔啊,娘理解你的心情。你就放心上京城,游学去吧!娘又不是小孩子,会自己照顾自己呢!
况且,家里还有你大哥、大嫂,你二哥,你小妹,你侄儿兴儿、章儿陪着娘呢!
娘还巴不得你小三子,早点远走高飞,免得在家烦娘呢!”母亲樊娴都,故作轻松地对小儿子刘秀说道。
“娘啊,小三子平时烦着娘了吗?”刘秀有些不安,贴心地问母亲道。
“小三子多心了,娘与小三子开玩笑呢!
哦,忘了告诉你了。
小三子啊,你这次出远门游学,时间长,你应该先去,跟你大姐、大姐哥,二姐、二姐哥他们,告别一声啊!以免他们挂念,说你这个小弟,不讲情义呢!
顺便,你也可以让你的外甥们,见见你这个藏在深闺无人识的英俊的小舅舅呢!”
母亲樊娴都,漏出轻松的表情,带着开玩笑的语气,对小儿子刘秀吩咐说道。
“娘啊,你又在开小三子的玩笑了。还是娘亲英明盖世,想的十分周到。
娘啊,我明天就去拜访他们。”
第二天,刘秀就行动了起来,去与亲戚朋友告别辞行。
刘秀与母亲、大哥、大嫂,二哥,小妹伯姬和两个侄子兴儿、章儿,告辞以后,就兴冲冲地直奔湖阳县和新野县,去向大姐刘黄、大姐哥胡珍,二姐刘元、二姐哥邓晨等亲戚朋友话别。
刘秀湖阳、新野一行,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