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八回 摄皇帝欲益张狂 兄弟仨思归故乡 (第2/2页)
‘陛下,安汉公的美德与功劳无与伦比,只有大力地表扬他,才能够彰显安汉公的美德和功绩。’
太皇太后认为的确如此,十分赞赏。她体谅大家的情面,于是再次下诏慰勉王莽。
元始五年闰五月初四,负责兴建明堂(皇家大会堂)、辟雍(太学,国立大学)等土木工程的羲和(大司农)刘歆等四人,禀告太皇太后和皇帝,报告他们在安汉公的英明领导和亲切关怀下,已经顺利地完成了自己的任务。
听说这一浩大的文化工程,完全遵照原来的设想顺利兴建完成,太皇太后和小皇帝刘箕子,以及宰衡王莽都非常高兴。朝廷上下,歌颂赞扬安汉公功劳的声音,也更加强烈。
上行下效,地方郡国里,为王莽大唱赞歌,歌颂王莽丰功伟绩的官吏百姓,也越来越多,越来越狂热。
就这样,寡廉鲜耻的溜须拍马,厚颜无耻的阿谀奉迎,成为了大汉官场,最显赫的一景。
那些擅长掠夺,善于逢迎的人,都得到了官职爵位和荣华富贵。而那些不愿意寡廉鲜耻地为王莽歌功诵德的人,却受到了官方势力的无情打压和屠杀。
王莽对阿谀奉迎之辈的恩宠赏赐,对正义之士的打压与诛杀,拨弄得人们失去了道德与理性的原则,是非颠倒,黑白不分,道德彻底崩溃。
这就是我忧心忡忡的一个重要原因。
王莽的集团党徒,在为他这个主子,无耻地吹响颂歌的同时,也彻底地泯灭了人们的是非和人性,丧失了社会公平公正的原则,彻底废弃毁灭了法律和道德,把无辜的百姓,推入了自我毁灭的境地。
我内心担心的是,长此以往,我们大汉朝廷的法律秩序,社会道德伦理,必将渐渐堕落毁灭。
而朝廷官吏,随波逐流,同流合污,也必然会失去了起码的为政准则。
他们将会更加贪婪无度地贪污受贿,肆意掠夺虐害人民,以讨取上司的欢心赏识。
地痞流氓,肆无忌惮,恶棍贪腐,横行无忌的局面,势必在各地出现。
这些巨大的社会变局,才是二叔我,深深忧虑的啊!”刘良向孩子们解释道。
“哦,原来二叔,是为这些事情,忧心忡忡啊!
二叔啊,那些事情,都是居高位的肉食者们考虑的事情,二叔位卑职低,何必操那份闲心呢?”
刘縯也不解地问刘良道。
“伯升啊,二叔还一直夸你,懂事呢!你是上个太学的人,为什么也会,麻木不仁,对时事没有一点敏感性呢?
伯升啊,你继续好好地听二叔讲解,你就会明白,时事变化,与我们每个人的关系,都十分密切这个道理。
元始五年年末,我们的平帝皇帝(刘箕子)心脏病发作,突然驾崩,我们的大汉朝廷,更加衰微,汉朝廷权力,完全到了摄皇帝王莽之手。
王莽从宣帝的玄孙中,最终选取广戚侯刘显的小儿子(刘婴)作为继嗣。摄皇帝王莽这样做,就是为了垄断了朝廷的权力。
到了今年,居摄元年(公元6年)的三月初一,我们大汉朝廷虽正式册立了皇太子(宣帝的玄孙刘婴),称号叫作“孺子”,但摄皇帝王莽的权力,更加强大了。
就在此时,为了奖励酬报同党们的功劳,王莽又提议朝廷,任命王舜为太傅、左辅;任命甄丰为太阿、右拂;任命甄邯为太保、后承,以报答他们对王莽的忠心耿耿。
就这样,我们大汉朝廷的所有权力,几乎全被摄皇帝王莽亲信的大臣,牢牢把持了。
如此下去,王莽的夺权之路,将会更加平坦。会不会有一天,王莽会公开篡权,谋夺刘氏的帝位呢?
如此的话,最终我们的大汉宗室子弟,就会彻底遭殃了啊!所谓,唇亡齿寒,就是这个道理。
孩子们啊,到了那个时候,我们舂陵侯家族,还能够有好日子过吗?
你们的侯爵伯父,肩负领导一大家族,上百人的重任,心里能不忧虑担心吗?你们说,是这个道理吗?”
刘良循循善诱地教导孩子们道。
听到这里,孩子们也跟着忧虑担心了起来。刘嘉问道:
“二叔啊,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呢?难道我们,就这样坐以待毙吗?”
“孩子们啊,你们还小,就不要过分担心了,事情还没有严重到那种地步。
车到山前必有路,有侯爵伯父和你们二叔,三叔,以及其他家族长辈,这些大人们顶着呢!
孩子们啊,二叔今天给你们讲这些话,并不是危言耸听,想吓唬你们。
而是提醒你们,天下并不太平,早已经暗流涌动,必然经历一场大的变革。
我们不能够庸庸碌碌地过日子,而是应该有所作为,以便能够在这乱世之中,保全我们的家族,保全我们自己。”
刘良见自己的话,已经吓着了孩子们,急忙舒缓口气,安慰大家道。
“多谢二叔的提醒,我们记住了。”刘縯代表兄弟们表态道。
“孩子们,你们出去,看书玩耍吧!二叔还要考虑一些事情。”
孩子们出去了,在萧县县衙的后署里,萧县令刘良,默默地呆着,回想着朝廷这几年来发生的种种巨变。
想起自己与家族的未知命运,谨慎怯懦、而又保守忠君的萧县令刘良,禁不住越发忧心忡忡起来。
时间很快就到了居摄元年(公元6年)的年末了。
在萧县叔父刘良家的三年的时间,很快就要过去了,刘秀其时,已经十二岁了。
刘秀长得更高了一些,也变得更加地懂事孝顺了。
刘秀当初那一些对社会,对民生漠不关心的态度,在二叔刘良的熏陶教育下,逐渐有所改变了。
刘秀开始像大哥刘縯一样,关注起朝廷以及地方上,新近发生的一些大事来了。
然而,当大哥刘縯与二叔刘良,不时聚在屋中,义愤填膺,忿忿不平地谈论到朝廷近几年发生的那些巨变时,刘秀依然是没有什么特别强烈的反应。
大哥刘縯与二叔刘良都认为,这都是因为,刘秀的年纪还小,还不够懂事,因此才导致了刘秀,对朝廷政事和社会的变化,不感兴趣的缘故!
刘秀虽然很少参与,二叔与哥哥们的谈话,甚至表现得就像漠不关心一样,但实际上,二叔与哥哥们所讨论的问题,已经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刘秀,不知不觉地进入了刘秀的脑海里。
刘秀隐隐约约地意识到,二叔与哥哥们讨论的这些问题,可能会影响到他的一生,改变着自己,和兄弟们的命运。
其实,刘秀那时的心中,考虑最多,最为难过痛心的,就是常常看着二叔,二婶,用微薄的俸禄,艰难地维持着一大家人的生计,辛苦地抚育着刘縯、刘秀的兄弟四人和二叔自己的几个孩子。
二叔刘良,虽是一县之长,但俸禄微薄,家里的生活,经常是入不敷出、捉襟见肘,而刘秀却只有眼睁睁地看着,无能为力,根本就帮不上一点忙。
眼见此情此景,刘秀的心里,就会十分地忧郁难受,总希望能够替二叔,做点事情,分担一些肩上的重担。
然而,刘秀的年纪毕竟太小,心有余而力不足,只有干着急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