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莹电子书www.ibingtxt.cc

字:
关灯 护眼
冰莹电子书 > 东汉之布衣天子 > 第五十四回 王巨君立下雄心 红阳侯被黜驱离

第五十四回 王巨君立下雄心 红阳侯被黜驱离 (第2/2页)

毋将隆徇情枉法,冤枉好人,陷害无辜,致使中山冯太后等人,最终蒙冤而死,令人义愤填膺;

关内侯张由,也造谣生事,狗仗人势,狐假虎威,诬告皇家骨肉;

中太仆史立、泰山郡太守丁玄等,陷害人至死刑;河内郡太守赵昌,诬告陷害忠臣郑崇等贤良。

臣以为,他们这几人,罪恶累累,幸而遇到朝廷的大赦令,可免一死,但都不适宜继续留在朝廷任职,并居留住中原地区。

微臣建议,应立即下旨,免去他们的所有官职,贬为平民,放逐到合浦郡,监视居住,以彰显朝廷奖善罚恶、亲贤远佞的原则。”

太皇太后同意道:

“大司马大人言之有理!

南郡太守毋将隆等,执掌朝廷审判大权,却谄媚权贵,陷害忠良,徇情枉法,制造冤狱,实属罪大恶极!

兹下旨,贬斥毋将隆等,将他们放逐到合浦郡监视居住,以伸张迟到的正义,告慰被谋害的冤魂。”

南郡太守毋将隆等人,被立即逐出了京师。

其实当年中山冯太后一案,本是史立、丁玄等人,亲自去刑讯处理的,时任冀州牧的毋将隆,不过是按照汉朝廷历来的规矩,联名上奏而已。

冀州牧毋将隆,其实并没有去污告陷害中山冯太后,犯下制造冤假错案的罪行。

这次,王莽重提旧案,借中山冯太后一案,挟私报复,用冠冕堂皇的理由,将毋将隆排挤出了朝廷。

南郡太守毋将隆,当然非常清楚,自己被朝廷所贬的真实原因,只得回乡隐居,以躲避王莽可能的报复和迫害。

王莽担任大司马以后的一系列举动,既为自己带来了喝彩声,也留下了打击贤良士大夫和异见人士的诟病。

王莽驱逐罢黜政敌的计划,实施得越来越顺利,他踌躇满志,对自己兴利除弊的革新计划的顺利实施,也越来越充满自信。

此时此刻,王莽已经吃透了大司徒孔光的性格。

自从遭遇哀帝的申斥和罢黜以后,大司徒孔光的锋芒尽失,越发胆小谨慎,处处讲究明哲保身了。

那时,当亲近王莽的文武大臣,意识到大司马王莽对某些大臣不满意之时,甄丰等亲近大臣,就会自觉去搜集那些人的一些罪行、过失,然后写下弹劾奏章的草稿,上报大司马王莽知晓。

王莽如果认同甄丰等亲近大臣的意见,就让甄邯拿上大臣的弹劾奏章,去征求岳父大司徒孔光的意见,并暗示孔光说道,太皇太后陛下的意见也与大司马的意见相同。

孔光一向唯太皇太后陛下的马首是瞻,见太皇太后陛下与大司马的意见相同,孔光也不敢提出反对意见,不得不表示同意。

孔光老奸巨猾,虽然有时也明明知道这些大臣们的这些建议,是出自王莽的授意,存在很多疑问,但孔光却不过情义,也不敢公开地反驳和抵制,而依然以大司徒的名义,向太皇太后陛下呈递,申请太皇太后的批准。

眼见孔光同意自己的意见和建议,王莽大喜。王莽急急忙忙地亲自前往长乐宫,去向自己的姑姑王政君,陈述自己对这些事情的处理意见。

太皇太后常在内宫,对朝廷的大事实际上并不是非常了解。

看见大司徒孔光,大司马王莽等三公对国事的意见一致,太皇太后就常常微笑着,批准道:

“巨君啊:

大司徒大人和你,都经验丰富,忠心耿耿,处事谨慎,善断大事。哀家对你们还有什么不放心的呢?

既然大司徒大人和你,都没有什么意见,朕一个久居深宫的老太婆,还能够有什么意见呢?

三公的意见,已经不谋而合,一定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了。准奏!请交给有关部门,立即实施。”

这个时候,太皇太后总是十分爽快地立即予以批准,下令迅速实施。

自此以后,王莽的革新计划,实施得越来越顺利。王莽对此,十分满意。

10

一天,王莽处理国事完毕以后,就与刘歆、甄丰等亲近大臣闲聊起来。

大家谈论往事,王莽依然对自己当初曾经吃够了汉哀帝(刘欣)的苦,一直对被汉哀帝贬斥自己,将自己赶回新都封国,耿耿于怀,对趋炎附势,助纣为虐的人深恶痛疾,不能够释怀。

王莽感慨万千,对刘歆、甄丰等亲近大臣说道:

“诸君:

回想当初,吾担任大司马之时,一心为国,对帝国竭尽忠诚,常常以德报怨,礼贤下士,受到天下人称赞。不想到了最后,却受到哀帝和新贵的猜忌。

要不是太皇太后陛下信任臣,一心保护臣的生命,恐怕吾王莽早就死无葬身之地了。唉,真是人心叵测啊!”王莽叹息道。

“大司马大人的遭遇,令人感慨同情。由此可见,奸佞小人祸国殃民是如此可恨!这也启示我们,对付这些奸佞小人,叛逆和敌人,绝对不能够心慈手软。妇人之仁,只会坏了大事。”甄丰总结说道。

“是啊,是啊!甄大人言之有理。当初,哀帝陛下对待忠臣贤良,是何等严厉冷酷,奸佞小人和新贵们是多么嚣张贪婪,多么冷酷无情啊!

皇天有眼,他们如今终于遭到了报应。

由此可见,惩恶扬善,树立公平正义,绝不能够搞妇人之仁。

只有有罪必罚,有恶必惩,才能够树立公平正义,树立人间典范。”刘歆也十分赞同道。

“两位大人高见。吾王莽发誓,一定以天下为公,树立公平正义。

就是对待吾的亲属,只要有碍朝廷大计,危害法律尊严,也必将严惩不贷,毫不客气地予以贬斥。

只有以社稷为重,以天下百姓利益为重,才能够对得起天地良心和太皇太后陛下的宠爱,天下百姓的期待和信任。

不瞒两位大人,最近,吾很为国事家事烦心。听了两位大人的高见,吾如醍醐灌顶,豁然开朗。

红阳侯(王立)大人,是吾唯一还健在的亲叔父,也是太皇太后陛下最亲近的弟弟。

红阳侯叔父虽已不在官位,但因红阳侯是吾亲叔父的缘故,吾对红阳侯叔父是十分尊敬。

可是,红阳侯叔父,却辜负了太皇太后陛下的信任,常常违法乱纪,扰乱汉庭规矩。

红阳侯叔父还利用至亲的关系,在太皇太后陛下的面前,随心所欲地谈论朝廷政事的处理,干涉政事的处理,严重妨碍国事。

吾一直想罢黜他,但又担忧伤害叔侄亲情。诸君,你们可有什么好办法,指教我的呢?”王莽诚恳地问甄丰、刘歆说道。

“大司马大人一心为国,属下等敬佩不已。如果大司马大人亲自出面,大义灭亲,弹劾红阳侯,恐怕会惹天下人议论,伤害叔侄亲情。

属下建议,不如由属下出面,向大司徒大人示意,希望大司徒能够出面,去弹劾红阳侯的罪恶,将红阳侯赶出朝廷。如此,可谓忠孝两全,于国于家,都是上上之策。”

刘歆建议王莽道。

“子俊大人真是吾之张良,深刻体会吾的心意。劳烦子俊大人了。

两位大人既维护了国家大义,又保全了我们叔侄之情,堪称完美。

请两位大人为莽办成此事,莽感激不尽。”

王莽感激涕零地对刘歆、甄丰说道。

11

三人商量完毕,刘歆急忙前往大司徒府,向大司徒孔光说明情况。

大司徒孔光也忌惮红阳侯(王立)的骄横,巴不得将红阳侯赶出京师。

大司徒孔光没有迟疑,立即上书太皇太后,向太皇太后重提旧事,控告红阳侯王立的罪行说道:

“太皇太后陛下:

臣常常听陛下教诲,一秉大公,乃是治国的最高准则,依法治国,乃是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

为了一己之私,不惜徇情枉法,必将祸乱帝国,伤害百姓,留下恶名。

从前,红阳侯大人,明知定陵侯淳于长,犯了大逆不道之罪,却拼命为定陵侯淳于长辩护说情,以致误导朝廷,不能够将奸佞小人清除,留下重大隐患。

在这以后,红阳侯又肆无忌惮地提议,以官婢杨寄的私生子,作为皇子,来承继大汉皇位。

大臣们当时都心存疑虑,不满地议论道:‘这样做,恐怕吕氏跟少帝的局面,要再度出现朝廷了。’

天下人对红阳侯的动机,纷纷表示怀疑。

如果朝廷当时,听从红阳侯的意见的话,臣恐怕难以向后世交待,也无法完成辅立幼主的功业啊!

现在皇帝驾崩,幼帝初立,正是国家艰难的危急时刻,天下百姓,翘首以待,盼望着朝廷的善政。

如果陛下让红阳侯等,继续留在朝廷任职,臣私下担心,势必会引起朝廷士大夫和官吏百姓的疑惑和猜疑。

臣请求太皇太后陛下,割舍亲情,遣送红阳侯等,回到他自己的封国,以示以天下为公、除恶务尽、大义灭亲的大义。”

见到大司徒孔光弹劾红阳侯王立的奏章,太皇太后犹豫不决,一时间不知道如何回绝。

12

太皇太后不知道大司徒孔光的这个弹劾奏章,是出自王莽的授意。

思索一些时间以后,太皇太后不同意大司徒孔光贬斥自己的弟弟红阳侯王立的意见。

太皇太后于是下旨,将大司徒孔光招进长乐宫,很客气地向大司徒孔光解释这件事的处理。

大司徒孔光向太皇太后行礼完毕,太皇太后就开门见山,直奔主题说道:

“司徒大人:

哀家今天诏你进宫,就是想与大人交流一下红阳侯的问题。

红阳侯倚老卖老,的确做了很多不利于国家的事情,大司徒大人所弹劾的红阳侯违法乱纪问题,的确说得很对。

红阳侯目无法纪,骄横跋扈,的确有诸多不是。朕对他的所作所为也很不认同,已经多次颁布懿旨,责备他了,他也多次对着哀家发誓,要痛改前非。

况且以前,红阳侯已经受到了朝廷的贬斥罢黜了。哀家以为,不宜再次处罚他了。

如今,红阳侯又年老多病,朕的年纪也很老了,想留红阳侯在哀家身边,与他谈天说话,解解苦闷。

请大司徒大人告诉大家,就不要再次讨论弹劾红阳侯的事了。”

“太皇太后陛下言之有理。然而,如果陛下留红阳侯在京师,不让让他受到惩罚,臣担心全国军民,会议论朝廷处事不公,有所偏私,偏袒红阳侯,恐怕不利于国家的治理。”

大司徒孔光知道弹劾红阳侯是王莽的意见,继续据理力争,向太皇太后陈诉,但太皇太后始终不同意。

大司徒孔光见没有办法说服太皇太后,只得出了长乐宫,亲自去司马府回报王莽知道。

王莽听了,更加担心,对孔光说道:

“辛苦大司徒大人了!

大司徒大人,红阳侯叔父,在太皇太后陛下心中的位置很高很高。

莽始终坚持认为,太皇太后偏袒红阳侯,不同意驱逐红阳侯回到封邑,恐怕会妨碍国家治理。

大司徒大人也不要着急,莽决定亲自进宫一趟,前去说服太皇太后陛下。

多谢大司徒大人,莽送大人回府以后,再到长乐宫一趟,向太皇太后陛下讲清利害关系。”

王莽心里更加担心,对大司徒孔光说道。

王莽心里很不甘心,送走孔光以后,决定亲自进宫,去说服太皇太后,务必要把叔父红阳侯,赶出京师,以免叔父红阳侯坏了自己的大事。

13

送走大司徒孔光以后,大司马王莽立即心急火燎地前往长乐宫,去觐见太皇太后。

姑侄俩一见面,照例寒暄问候了几句,王莽就急不可待,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劝解太皇太后说道:

“太皇太后陛下啊:

您一向德高望重,大公无私,英明睿智,具有远见卓识,朝廷靠您而幸存,堪称圣母临世。臣同天下士大夫一样,对陛下敬佩不已。

现在的情形是,汉王朝已经衰落危殆,连续两个皇帝,都没有留下子嗣,继承皇位。

太后陛下力挽狂澜,独自代替幼主,主持国政,实在是令人畏惧和担心。

即使太皇太后勉力做到公正无私,先为天下人和社稷着想,仍然恐怕人心不服,会招惹天下人的非议。

红阳侯是臣的亲叔父,我们叔侄感情深厚,臣当然也非常舍不得红阳侯叔父离京回国。

如今唯一的问题是,如果现在太皇太后因为私人亲情,而反对大臣的建议,拒绝贬斥叔父大人,臣恐怕这样一来,群下将倾轧作恶,祸乱将由此而起。

侄莽建议,最好先暂时委屈一下叔父,让红阳侯叔父返回他自己的封国去。

等朝廷局势安定后,陛下再颁布懿旨,把红阳侯召回京师养老。

这样的话,国家法纪,国事,家事,公私都能够兼顾,何乐而不为呢?”

王莽态度诚恳地建议太皇太后道。

14

太皇太后听后,一时间沉默不语,不知道如何回应。思忖了半响,太皇太后终于对王莽说道:

“巨君一心为国,哀家也深知你理政的难处,要想服人,必先正己。

巨君的看法有理,就以你的意见去办理吧!”

王莽听后,欣喜不已,急忙谢恩道:

“太皇太后陛下以天下为重,摒弃私情,真是天下楷模。太皇太后陛下都如此大公无私,臣子们还敢怎么样呢?”

迫不得已,太皇太后只好颁布懿旨说道:

“红阳侯王立,没有主见,附和奸佞小人意见,误导朝廷,实属不该。兹下旨,遣送红阳侯王立,回到他自己的红阳封国去就职,反省自己的过失。”

骄横跋扈的红阳侯王立,被太皇太后逐出京师,可谓大快人心,将士官吏百姓,欢呼雀跃。

官吏士大夫纷纷赞扬王莽道:

“大司马大人一秉大公,不徇情枉法,真如周公在世。美名必将传遍天下。”

就这样,汉朝廷里面,亲近、顺从、拥护大司马王莽决策的人,不断得到朝廷的提拔和重用。

不满、忤逆、背叛大司徒王莽的人,大都以各种罪名,受到弹劾,最终诛杀或被免职流放,赶出朝廷。

大司马王莽理政,更加得心应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