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1章 放山 (第1/2页)
费了很大的口舌,车队才重新启动,大林变得很沉默,我递给他一盒南京煊赫门,他脸色才稍微好看点。
“大林哥,你咋转行当导游了?”我跟他攀谈。
“放山时受了伤。”
他说的放山,是指进山采参。
“你还干采参的买卖?”周民趴在座椅背上问。
“嘿,养参人有几个不进山采参的。”大林冷笑:“要是没有采参的手艺,头几年都饿死了。”
养参是个漫长的活计,普通人家熬不起,所以会进山采参,俗称放山,挖参通常在谷雨后、白露前这段时间,十几个人拉帮结伙,一起上山,跑单帮的也有,但又危险,收益也低,所以都拉帮进山采参,而队伍的首领叫老把头。
“我爹活着的时候,就当老把头,老把头会听山,能审时度势,带着人找到野山参。”
进山采参,又叫放山,发现了人参,就把“索宝棍”插在地上,用系了古铜钱的红线拴在人参茎上,并在人参下面铺上一块红布,据说是为了防止人参跑了。
“采参人跟我们养参人不一样,忌讳多,我退伍转业回来,跟我爹进山采参。“大林又恢复了唠唠叨叨的个性,跟我详细讲述了他第一次采参的经历。
进入林区后采参队伍十分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因为山里说道多,野山参又是个成精的,老话说得罪了山神爷求不到财,得罪了人参精吃不饱饭。所以,说话讲究,做事讲究,护身的木棍改名叫索宝棍,每走一段路索宝棍敲打大树,用敲打大树发出的巨响来确定同伴的距离;遇到蛇不能叫蛇,要叫钱串子,切忌不许随便伤害它,山里人认为蛇有灵性,是山神爷的使者,放山采参求的是财,没必要惹了山神爷不痛快。
除了索宝棍外,还要备一套棒槌锁、棒槌针,棒槌锁,就是用一根红绒线把两个古代铜钱栓好,发现人参后,一手捏住人参苗叶,放开喉咙喊山:“棒槌……”
“什么货……”同伴回复。
“四品叶……”有问有答,一呼百应,凡是听到的人都要一起唱和,这就叫喊山。
老把头说人参是有灵性的,所以在挖之前全家人要跪拜它,祈求它给一根上品的人参。
采参也很有讲究,用红色的棒槌锁将“棒槌(人参)”环绕后锁住,在人参的两边各40CM左右的地方把“索拨罗棍”插在地上,用系了古铜钱的红线拴在人参茎上,据说是为了防止人参跑了,这个称之为固宝。然后再慢慢的扒去人参周围的杂草,老把头用棒槌针在离人参40CM左右的外置开始挖。最后以人参为中心挖了一个1米圆圈,把人参圈在里面,沿着外围的圈子慢慢的往人参的下方挖土,这一系列动作要慢,要柔,小心伤到根茎,最后把整个连土带人参挖了起来。
用手轻轻抖去上面的泥土,这个过程一定要小心,要慢要轻不要把人参的根须弄断了,不然直接影响人参的品相与价值,一棵完整的人参挖出来了,才算是彻底齐活了。
人参的名称很有特色,一年生的人参由三片小叶构成,俗称三花子;二年生的由五片小叶构成,形如人手,俗称马掌子;三年生的两个杈,每杈五片叶,俗称二甲子;四年生的三个杈,俗称灯台子;五年生的四个杈,俗称四品叶;六年生的五个杈,俗称五品叶;也有生六个掌状复叶的,俗称六品叶,但很少见,因为人参长到六品叶就不再长叶了,所以六品叶最珍贵。
“人参完整的取出来后,就要保鲜,用的是几千年传下来的土办法,用青苔茅子、桦树叶、掺上一些原土,把人参包起来,用草绳打成参包子,在离人参的4-5CM的地方剪断,为保证人参的新鲜度,把人参放在青苔茅子、桦树叶、掺上一些原土,把人参包起来,外面再用红绳子绑起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