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先办正事儿吧 (第1/2页)
这一瞬间,赵墨脑海之中,第一次对‘陛下坑害亲儿子’这个可能性,有了那么一丝丝动摇。
在赵墨看来,长兄赵雍贵为当今赵王,在如今朝堂隐隐有些脱离掌控的情况下,根本不可能做出坑害儿子,尤其是在孝道方面让儿子沾染污点的事。
但如果是淮西的状况,已经糟糕到赵雍无法通过正常途径解决,朝堂又对赵雍造成了极大的阻力呢?
这样一来,‘派个天不怕地不怕的皇子过去,收拾一下淮西官道’,也就是比较好理解的事了。
“应该不只是这样。”
“等回京都,一定要单独问问皇兄。”
暗自下定决心,赵墨便将飞散的心绪拉回,将注意力重新投注在手中,那卷记录着淮西地方官员‘罪行’的竹简之上。
“也不知道浙水,会在什么时候被羽儿染红……”
看着手中明确记载着淮西官道在过去二十多年中,从淮西百姓手里收取的所谓‘农税’,赵墨不由陷入了遐想之中。
但显而易见的是:对于兄长赵雍‘坑害儿子’这一件事,赵墨已经没有那么大的抗拒了。
在赵墨满怀愤恨的咒骂淮西官员‘不为人子’,恨不得帮赵弘羽即刻血洗淮西官道之时,在书架前假装找东西的赵弘羽,其实也在偷偷观察赵墨的反应。
在原主的记忆中,这位三叔是一个友爱亲朋、极其重视家庭和睦的人。
但在记忆中,赵弘羽却很少看到关于这位三叔的行政举措、为政倾向的部分。
从已有的记忆当中,赵弘羽只能确定:三叔对瞫奾儿很好,对自己视若己出,对赵王老爹很忠诚。
除此之外,这位三叔人品如何、秉性如何,赵弘羽都不得而知。
但从眼前这个情况来看,这位三叔,只怕也是个眼睛里揉不得沙子的主。
最起码,赵墨对底层百姓的那层爱护,着实让赵弘羽的感官,好了不止一点半点。
有句俗谚说得好:能对穷苦百姓抱有善良的人,再坏也怀不到哪里去,反之,能对穷苦百姓的悲惨生活冷眼旁观的人,再好,也同样好不到哪里去。
自然而然的,赵弘羽也就暂时放下了心中芥蒂,缓缓走到了赵墨身边。
“好几日不见,三叔在忙些什么?”
一开口,赵弘羽就觉得身子骨陡然一轻,一直压在心头的那块石头,就好似消散在了天地之间。
说到底,在赵弘羽的认知当中,真正‘迫害’自己的,并不是三叔赵墨,而是赵王老爹:赵雍。
赵弘羽和赵墨之间的茅盾,也顶多只能算是一些口角而已。
就好似在后世,赵弘羽和某一位长辈看足球赛,赵弘羽说红队能赢,长辈说蓝队能赢,说到底,就是看法不同而已。
作为前后两世活了四十多岁的中年人,赵弘羽对于这种状况,自然也能淡然的应对。
——谁还没个三观不合、话不投机的亲人长辈了?
到底还是长辈,打断骨头连着筋,血浓于水的,由着他也就是了。
大不了以后,赵墨再提起那个人名的时候,赵弘羽权当没听见。
带着这样的想法,赵弘羽暗自长出一口气,面带微笑的坐回一旁的木椅上,示意赵墨坐在上首。
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在这个世代,几乎没有‘客人上座’的说法,倒是有身份尊贵、辈分更高的人上座,或是主人上座的规矩。
赵弘羽一个‘请上座’的示意,也是让赵墨心中的芥蒂顿时退去大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