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不许跪! (第1/2页)
当赵弘羽来到淮泗县城外的军营时,淮泗县的县卒、乡勇共计千余人,早已是列队恭候。
看着淮泗青壮、乡勇甲胄齐备,英姿勃发的模样,赵弘羽暗地里却是默默心疼起来。
“都是钱啊…”
为了维持这千人左右的武装力量,淮泗县衙每年都需要花费上百万钱!
而大赵寻常县城的军费标准,普遍是按照当地人口,以‘每万人供养兵卒五十人,每名军卒每年拨军费两千’的标准发放。
平均算下来,就是每两百个百姓,每年总共提供二千钱,供养一名士卒粮、饷、军械,以及武器的维护。
这样的标准,显然非常合理——每人每年拿出十钱,实在不是什么难事。
但包括淮泗在内的赵西地区,实际情况却是十分糟糕。
就拿淮泗县来说,常居人口三万人,如果按每一万个人供养五十个军人来计算,淮泗只能养得起一百五十个军卒。
实际上,朝堂也确实是按照这个标准,给淮泗县发放军费的:每年三十万钱。
一百五十人的武装力量,在赵中地区维持一下治安,或许还能勉强够用。
但在淮泗这样的边地重镇,一百五十人,怕是连给魏国武卒塞牙缝都不够……
为了保证战争爆发时,县城不会被魏国攻破,淮泗县只能尽最大的努力,维持现有的这支千人队,才能勉强自保。
可朝堂下发的军费又实在太少,不过三十万钱,分摊到一千人头上,每人每年还不到三百钱。
这样的超低标准,使得淮泗县的军备状况,处在一个十分糟糕的临界点。
刀、枪、戈、矛、剑、弩等武器军械,存量都捉襟见肘不说,破损率和折旧也都十分严重。
连武器军械都无法保障,就更别提军饷了——在淮西入伍从军,能吃饱饭就已经很不错了!
也就是淮泗本地百姓家庭,为了保护自己的家园,而自发的将青壮送入军中操演,并不拿县衙一分钱的饷钱。
一千人的淮泗尉,实际被登记在册的‘正卒’,也只有一百五十人,剩下的八百五十人,统统属于‘编外人员’。
“呼~”
“亚历山大哟~”
勉强将‘上千武卒军备’的担忧藏回心底,赵弘羽强做出一副坚毅的面容,策马进入了军营。
……
在赵弘羽出现在军营内的一瞬间,原本嘈杂的军营,顿时安静到鸦雀无声。
“那,便是淮西王殿下了吗……”
望向赵弘羽策马缓行的身影,士卒们纷纷失了神,一时之间,竟有些忘记了‘维持队形’的任务!
倒也不是说,赵弘羽帅到了让淮泗士卒,为之痴然的地步。
而是赵弘羽此来,竟是一身戎装!
大赵立国百四十年,早就从开国初的武夫当道,转变成了文官治国。
如今的大赵,别说是皇室子弟了,就连寻常百姓,都很少有人愿意从军。
即便是当今圣上,也从来没有戎装素裹,出现在军队将士面前的经历!
这一刻,曾经的大赵储君,如今的淮西王,却如武将般身着甲胄,堂而皇之的出现在淮泗军卒们面前?
这样的异常举措,着实让士卒们大吃了一惊。
紧接着,就是一股无可抑制的骄傲,出现在了淮泗将士们的面庞之上。
——淮西王殿下,非但不鄙视我等武人,竟还戎装相见!
光是这一份尊重和亲近,就已经足以让赵弘羽,赢得淮泗尉大多数军卒的好感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